保山历史名人(隆阳部分)选列四
- 索引号
- 01525685-0-12_Z/2016-0213002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其他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4-11-10
16、“云南光复首倡”—杨振鸿
杨振鸿(1874—1908),字秋帆。辛亥革命云南境区最早领导起义(永昌起义)的革命家。昆明小街人。1903年官费考入日本振武学校。1904年在《云南》杂志发表《告滇中父老书》,吹响了光复云南的革命号角。1905年孙中山赴日组建同盟会,杨振鸿为最早入盟的会员之一。1906年受孙中山派遣入滇,在昆明组建同盟会三迤分会,并发表一系列文章痛陈清政府丧权辱国罪行。滇督丁振铎以调虎离山计将杨调往腾越任滇西巡防营管带。到腾后他组建了同盟会腾冲支部,发展张文光、彭蓂等数百人入会。1907年5月筹备起义被土豪告发,再次赴日协助同盟会工作。后转缅甸筹集起义经费,并参与创办《光华日报》宣传革命和组建同盟会仰光分会。1908年秋在干崖(今盈江)诸寨发展党人1000多人,后与刀安仁等议定12月1日夜进攻永昌(保山)城,组成由刀椿庭带领的多民族敢死队兼程前行,经蒲缥到保山城外与何畏、彭蓂等会合分路进攻,但因消息早泄、清政府调集守军预有战备,起义失败。刀椿庭牺牲。病中的杨振鸿瘴症暴发,由彭蓂等背负到蒲缥,连续呕血而逝,草葬于何家寨。永昌起义虽告失败,但“云南革命,发韧于此”,它为其后的大规模起义,从组织和舆论两方面做了准备,故辛亥革命成功后,大总统追赠杨振鸿为左将军,省军都督府拨抚恤金三千元将杨迁葬太保山,并“布告天下”对杨“首倡”革命功绩给予高度评价。腾冲人民在叠水河畔建造了“开国先烈杨公秋帆祠”,春秋祭祀;省城昆明亦在金碧公园塑铸了杨振鸿铜像(1958年毁)。
17、起义名将—赵锡光
赵锡光(1900 -1956),隆阳瓦窑横山人。出身贫寒。云南陆军讲武堂广东韶关分校毕业,后随孙中山攻打桂系军阀并参加北伐战争,转战五省,累立战功,至抗日战争前夕由排长递升至第99师师长。1940年专程赴洛阳拜会八路军朱德总司令,亲切恳谈半天,表示靠拢人民,“决不反对共产党”。1943年春,甘肃东部农民大规模暴动,国民政府派第3军前往镇压。时任第八战区政治部主任的赵锡光到榆中县一带视察,查明县长贪赃枉法激起民愤,当即报准予以处死。得知有百余个农民被捕到渭源山谷中将被处死,他迅速赶赴现场予以释放;其中一个15岁的孩子无家可归,赵收作了通讯员。赵在豫东等地抗击日军战功卓著,多次荣获奖章、勋章;在保卫武汉战役中奉命率第93师掩护胡宗南部撤退,血战三昼夜击退日军猖狂进攻,声震全军。抗战胜利时,赵任第3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36军军长,统率军兵10余万人,不愿参加内战,主动请求开往新疆国防前线,国民党累令所部进关打内战,赵坚拒受命。1949年与警备司令陶峙岳通电起义,受任解放军22 兵团副司令员兼第9军军长。年底负责生产建设兵团工作,倾注全部心血于一年超额完成20万亩垦荒任务,实现了粮菜肉食自给。1951年负责在戈壁荒滩建造石河子新城,不久胃癌恶化,骨瘦如柴,中央安排他前往苏联治疗,但他不愿离开工作岗位,一直坚持到逝世。他身在异乡一直心系桑梓。鉴于家乡文教落后,捐出薪俸创办了重华小学,修建了沙坝小学;横山山高缺水,他捐资开沟引水,解决了饮水困难。
18、抗日爱国土司—线光天
线光天(1910-1986),傣族,潞江安抚司第21代土司。修筑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时,安抚司承担惠通桥到龙陵松山的十多公里,线光天带头捐出稻谷1000多箩做主粮,动员殷实之户捐出银元2000多元做副食费,他多次到工地指挥并及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每天1000—1800个民工积极、安全施工,按时按质完成任务。中国远征军10万人在缅甸战败后,难民、溃军潮涌而至,他动员各族人民“以同胞的关心”予以收容救济并送往江东。日军进抵惠通桥后,他立即派人到江东报告敌情并请求帮助建立敌后抗日队伍。预备二师奉命过江游击,他到江边迎接并迅速组建军民合作站,安排联络带路、各村寨站岗放哨和协助刺探敌情。为了避免各地公仓的100多万斤存粮落入敌手而保证用于支援抗战,他安排人力、骡马和竹筏,夜以继日,餐风沐雨,抢运过江。日军占领潞江后,他带领司署人员北撤到上江大塘子,设立司署办事处继续领导抗日。他被委任为滇西抗日自卫军潞江支队少将司令后,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教育,调查处决了汉奸赵鹏、董光汉;指挥两个大队在新城、坝湾、禾木树、跑马山脚、松山东北公路等地多次打击日寇,给敌人造成一定伤亡并有所俘获。反攻时,他组织人力预制竹筏 100多张供远征军渡江之用,又动员组织大批民工、骡马赶运弹药、粮食以保证军需,组织救护队及时赶赴前线救护伤员。抗战过程中,为筹措经费,线光天将家中贵重物品变卖一空,全部献出。李根源赋诗高度赞扬线光天忠贞报国。
19、清正忠烈的永昌名太守—曹鸾
曹鸾(?-176),保山人(一说重庆人)。东汉灵帝时永昌郡太守,东汉中后期云南两位文化名人之一。为人刚直,为官清正,多有善政。桓、灵二帝时,宦官操纵朝政,卖官鬻爵,大肆挥霍,遭到太学生及其他社会精英们的坚决反对。为此,宦官集团诬指他们结党“诽讪朝廷”,两次大规模残酷镇压,所有“党人”及其师生、父子、兄弟和为“党人”鸣冤的人都被捕、被杀或免官。曹鸾对此痛心疾首,毅然上书慷慨激昂伸张正义并褒贬朝政,说所谓“党人”要么是德高望重的长者,要么是年经有为的英才,都应该用作治国安邦的栋梁,但却长期禁锢,蒙辱含垢,为什么对他们就不能宽恕一点呢?疏文既上,宦官们立即胁迫灵帝下令将曹鸾由永昌押送到“京畿三辅”之地用酷刑处死后暴尸街头。历代史书将曹鸾列于“循良”、“忠烈”等篇章。
20、元代廉政名宦—罗文节
罗文节(约1284-?),世籍不详。少有远志。元代前期,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设在永昌府城(今保山城)。司吏罗文节是全国有名的一位清官。当时永昌是汇集“金银宝货”的地方,到永昌做官被很多人视为“得补肥缺”,“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罗文节到永昌后,一些有求于他的人找上门来,动辄送上几锭黄金,罗文节一概予以严厉“斥退”,但凡正当要求仍迅速给予办理。他严格要求各级官员坚守节操,拒绝贪腐。古代清官倡扬“饮冰食檗”精神,即宁肯喝冷水、吃苦食也决不贪腐;罗文节随时手持木制的“冰檗”以警示吏民。霸占了民田的永昌豪族,为求罗文节包庇,给他偷偷送上数锭黄金,他不但不收,并以此为证查清案情,迫使豪族归还了民田,百姓一片欢声。有一段时间他到干崖(今盈江)办理税金征收事宜,一些纳税人冀求减免,依旧例给他贿进金锭、金铜像,他丝毫不收。后来罗文节调任行省掾史(分掌政事的属官),对自己约束更严,有土官向他行贿,他不仅拒收,并在官场加以斥责。朝廷每次派出监察吏治的御史到云南、到永昌,都要表彰和嘉奖罗文节,并有诗称赞罗文节防贪拒腐的护身衣坚如钢铁:“边臣不识金铜像,使者新降铁甲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