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历史名人(隆阳部分)选列三
- 索引号
- 01525685-0-15_Z/2016-0213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其他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4-11-10
保山历史名人(隆阳部分)选列三
李观(?-1395),安徽寿州人。初名观音保。元末任云南行省右丞。洪武十四(公元1381)年明军统一云南,攻入昆明,李观率众归顺,以裨将之职随大将傅友德征大理、金齿等处,以功升指挥佥事。后入京献马,得明太祖朱元璋赏识,赐名李观,命镇守金齿卫(卫所设在今保山城正阳北路),署理永昌府事。当时永昌土酋段惠叛乱,李观率军予以彻底讨平。之后,李观以招抚夷民、维护地方稳定为己任。时因长年战乱,城防废弛,为了确保安全,乃于洪武十八年率领地方军民大兴土木,对原在太保山下遭战乱毁废的永昌土城进行大规模改造扩建,采用砖石砌筑城墙、城门,于太保山顶筑子城以供驻军防守。在拓建城池的同时,注重民生,申明律令,“境邑肃然,人颂其美”,“太祖奖谕有加”。洪武二十八年李观去世,太祖特谕金齿指挥储杰、严武:“金齿远在边徼,戍守其地,非德重名播者,不足以重其地而抚其人。指挥李观名播蛮中,诸夷怀德,方乃金齿固守……倘失机误事,则储等不得无罪。”
12、安边保民重臣—胡志
胡志(1402-1468),祖籍安徽凤阳。祖父胡渊于明洪武年从征云南,任云南都指挥佥事兼金齿卫(治所在保山城)指挥使,期间扩建和加固被麓川叛乱所毁的永昌城,仿南京之制将太保山纳入城中。胡志之父胡琛继任时“兴学劝农,安边励俗,弘德深智,边兵蛮氓靡不怀仰。”胡志袭职后随兵部尚书王骥征麓川,为先锋,“涉险通道,所向克捷”,升署都指挥使,协同征南将军沐璘镇守云南,曾提偏师抚谕木邦,收叛臣司坑卒等,复受命专镇金齿18年,力行“安边保民之政”并“兴学校,崇礼义,去陋习而振华风”,使金齿“隐然为西南一巨镇”,两次受朝廷褒奖,“赐祖若父俱骠骑将军佥都督事。”终葬城南王官屯,“天子悼叹,遣官赐祭”,父子两墓各有龟驮碑碣一通,详记家世生平,现存太保公园,其中胡志神道碑为云南名碑之一。
13、三征麓川的兵部尚书—王骥
王骥(1377-1459),河北束鹿县人,明永乐进士,历任山西按察司副使、顺天府尹、兵部侍郎、尚书等职。元代后期到明代初期,麓川(今瑞丽一带)宣慰使思可发、思伦发、思任发祖孙多次叛乱,“数败王师”。正统二(公元1437)年至五年,思任发举兵进攻孟定、景东、干崖(今盈江)、腾冲、金齿(今隆阳)等地,杀大侯知州刀奉汉,剽掠民众,焚毁甸寨,云南总兵官沐晟、都督方政死于平叛。六年正月,王骥奉命统军15万人进讨,东路迂回孟定,主力经隆阳抵芒宽一带大破思军,后经腾冲攻抵木邦(今缅甸兴威)与东路军会合班师。思任发逃缅。继而其子思机发在麓川率众抗明。正统八年王骥统兵5万(“发卒转饷”者 50万人)再征,双方伤亡惨重,后麓川军弃城而走。十年冬,思机发降后复叛。十三年春王骥统兵15万再征,十四年攻越伊洛瓦底江,十五年与思机发之子思禄发刻石立誓:“石烂江枯,尔乃得渡”,班师而还。
14、反清起义领袖—杜文秀
杜文秀(1823-1872),生于保山城北上村杨姓回族家庭,后送杜家庄姨父杜四(汉族)为养子并从其姓,自幼发奋攻读汉文和阿文典籍,学业精进。道光年永昌地主团练勾结官府屠杀回民后,杜赴京叩阍控诉(跪在皇宫宫门下诉冤)但无结果。后在蒙化(今巍山)联合各族人民起义,宣布响应太平天国号召,锋芒直指清王朝,在大理建立政权后任总统兵马大元帅,实行民族团结、发展生产、减轻赋税等政策,十余年间攻克滇西53州县,粉碎了清军6次大规模进攻。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政府调集大军攻破大理城,以献出杜文秀为免予屠城条件,杜服下孔雀胆后慷慨赴敌营。杜罹难后一年,保山、腾冲一带义军在大司空李国伦统率下继续顽强战斗,直至最后一个堡垒被攻破时率勇士数十人跳下万丈深渊,起义悲壮结束。
15、清代爱国廉政名官—刘树堂
刘树堂(1830—1903),隆阳人。自幼奋发读书。咸丰十年应北闱(考举人)。旋入李鸿章幕府。当时李鸿章创办军事工业,开办铁路、电报局、煤矿、机器织布厂等“洋务事业”,刘树堂多有劳绩。后刘历任清河道尹、天津道尹(在省下分管府州的行政长官)、直隶(今河北)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河南巡抚(布政使和巡抚都是一个省的行政长官)、河道总督,刚正清廉,政声传扬。在河南筹组了矿业资源开发联合体,成为工矿经济发展先导。光绪二十二年李鸿章出使帝俄受贿300万卢布,订《中俄密约》,出租旅顺、大连,许俄筑中东铁路。刘上疏坚决反对说:“引包藏祸心之俄为可共患难之助”将“永为我中国大患,断不可许!”虽未改变逆局,但刘树堂维护国家之主权的爱国言行影响巨大。俄租旅大后,德英法等国相继租占我胶州湾、威海卫、广州湾。二十五年意大利以炮艇队逼租浙江三门湾,时任浙江巡抚的刘树堂一边调兵遣将严加戒备,据险固守并亲自巡阅海防,一边疏陈意大利“五不足惧”,得朝廷认可抵御,意舰队被刘迫退,我国东大门安然无恙。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英国传教士请刘树堂派兵镇压宁波教案的中国人,遭刘树堂拒绝,刘被诬称“纵匪殃民”撤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