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历史名人(隆阳部分)选列二
- 索引号
- 01525685-0-12_Z/2016-0213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其他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4-10-29
6、南纪英哲—张志淳
张志淳(1457-1538),号南园,隆阳人。明代著名学者张昺之子。淳及其二子张含、张合“政事文学名冠滇南”,被称“南纪之英哲,滇中之机云” (《永昌府志》)。张志淳自幼聪慧好学,酷爱诗文书画。22岁中举第一名,26岁中进士,殿试高中二甲第四名。后在主管全国官吏考选任免的吏部、主管民政财税的户部、主管生产建设的工部任郎中、侍郎等职二十多年。他一贯忠勤政事,清正廉明,坚决抵制宦官刘瑾等奸党舞弊乱政,选拔任用德行能力两佳的人才。任职太常寺卿时,针对“八馆子弟多贵族,率寄空名”混学历的恶劣状况,制定规章严加整顿,使贵族子弟们“各肄其业,弊习一变”。他政声显扬,朝野称赞,但刘瑾奸党在朝廷专权后遭报复诬陷被解职。后居家27年潜心著述,主要著作有政事随笔《南园漫录》、云南最早的地方风物志书《永昌二芳记》和诗文论著《南园集》《西铭通》②等80余卷,前两种著作被收入了《四库全书》和《云南丛书》。同时密切关心家乡的兴革发展。胡渊任金齿司镇守使后撤销了永昌府建制,趋向军事专制,一度政局混乱,张志淳大力支持了罢镇复府的重大改革。明世宗诛灭刘瑾奸党后,于嘉靖十六(公元1537)年派遣职官到永昌安抚、慰问了张志淳。张志淳以81岁高龄病逝后,嘉靖帝命工部“营葬”,礼部“谕祭”,使他在西南边地享受了国葬待遇。
7、文坛巨星—杨慎
杨慎(1488—1559),号升庵,四川新都人。生于四代七进士的执政官宦之家,从小遍览皇阁密籍、家藏富库。19岁乡试第一,24岁状元及第,其文 “海涵地负”,才雄文苑。先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后参与校订《文献通考》。他上书谏武宗“弃游倖,重国事”,被中官压而不报;谏世宗“元恶大奸无可赎”,惹恼了嘉靖皇帝。他独举批判风靡于明中叶的王守仁“心学”论的大旗,指斥其“宇宙万物皆心生”的名论“颠倒错乱”。旗帜鲜明地反对嘉靖借“议大礼” 尊生父为皇考的违制之行,与200多大臣在左顺门外撼门哭谏,被嘉靖逮捕入狱,施以廷杖,杖毙6人。“慎毙而复苏”,被充军戍居永昌(今隆阳)36年。杨毕生著述400余种,今存150余种。《明史》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当时文学流派群雄四起,杨升庵率张含、李元阳等“杨门七学士” 标新立异,独开明代昂扬向上的诗歌新风。他还对古音研究做了大量工作,杨诗2300多首,全为戍居永昌之作。其中初至永昌的《兰津桥》,荟萃永昌古老地名的《西路杂述》,与张含共斥“宝石之祸”的诗篇,数百年脍炙人口;所著《陶情乐府》、《升庵长短句》历称文学瑰宝。主要著述有《转注古音略》、《古音丛目》等10种,收入了《四库全书》。另有《檀弓丛训》、《升庵经说》等18种220卷语言学著作,对汉语词汇、语义、训诂、俗言等的研究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对地方文化的研究也成就斐然。他考察寻访了保山乃至滇中的山山水水、人文古迹,编著成《云南山川记》《滇程记》《滇候记》《滇产记》《滇载记》等方志类著作,方国瑜先生评称:“多翔实可信”。他所作金石学等考古成就也令世人瞩目,如对近30块碑文的考释评价,令后世文人赞叹不已。
8、“永半朝”—王宏祚
王宏祚(1603-1674),出身于保山城的世代官宦之家。明崇祯三(公元1630)年考中举人,任蓟州(今北京)知州,后升任户部郎中。崇祯十七年清军占领北京,兵荒马乱,他坚守朝中,收集和保存了全国的文档户籍,为新朝制定并推行适宜的赋税等政策法规提供了决定性的依据,格外受到赏识,后受命主修《赋役全书》;升任太仆寺卿、户部侍郎。顺治十五(公元1658)年,《赋役全书》全工告竣,书中提出了治理国家最重要的“赋役观”,编撰成一部提升国计民生、促进国家稳定发展的具有法典意义的重要文献,顺治皇帝看后极为赞赏,亲书敕谕,命“永遵为式”,擢任王宏祚为户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对于云南平定后的治理,王宏祚上疏朝庭:请开乡试,慎署员,设重镇,稽丁田,恤士绅,抚土司,宽新政;接着又上疏治边之策,对云南的安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他为官清正,才智宏达,饶有建树,朝廷更加倚重,康熙三(公元1664)年授刑部尚书,八年为兵部尚书。清朝廷共设6个部,他先后主政了3个部,故有“永半朝” 之称。康熙九年,王以老乞休,卸官归里,帝命食原俸。康熙十一年,他上书恳切辞俸,康熙特地下谕:“卿在官,著有劳绩,引年乞休,赐禄颐养,毋固辞”。 康熙十三年卒,朝廷赐祭葬,谥“端简”③。他虽在外为官仍常以家乡为念,顺治十八年建梨花坞禅院,至今仍是保山景致优美的宗教旅游胜地。保山流传他蒙辱不怒、廉正惩贪的许多传说至今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9、爱国侨领—梁金山
梁金山(1884—1977),隆阳蒲缥人。1905年到缅甸腊戌邦海银厂当矿工。刻苦钻研,熟练掌握了开采、冶炼技术和各种机械性能,被任命为工头,积累了自己的资本。1907年与英方合资办银厂,他同时经营滇缅商业贸易。1916年银厂从月产白银30多万两激增到月产1700多万两。他成为华侨巨富,并爱国爱乡,视乡人工友如手足,被推为华侨公会会长。有次到矿山巡察,发现三个矿洞有坍塌征兆,下令工人速撤,但英方反对而工人又怕停工误薪,他立刻答允由他承担误工工资。矿洞陷落时,3000多名工人幸免于难。英国女王召见梁金山,称誉他“智可通神”,奖赏他手枪、猎枪和镶有宝石的银刀,加委银厂大总管。1931年日寇强占我国东三省后,梁捐资4000两白银给十九路军保卫上海;捐资5000两白银给保卫古北口的宋哲元部队;又为全国抗战捐献载重汽车 80辆、飞机1架,还逐月捐献卢比100盾;国民政府分派云南之救国公债,他自己认购其总数的一半。鉴于怒江天堑阻碍中缅交通,他捐资20多万盾卢比建造了“惠通桥”。 1941年日军即将侵入缅甸,英美大量援华物资积存仰光,他亲率自己的金光公司三个汽车大队,还自付运费雇用其它私车到仰光,抢运回国大量军援物资,其中仅军车就抢出3000多辆。新中国建立后,梁在维修文物古迹、修筑保腾公路、勘探矿业资源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省侨联副主席、德宏州政协副主席,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10、南诏永昌酋长—杨兴
杨兴,唐代(南诏)中前期永昌(今保山)人。唐前期“永昌蛮”屡次叛唐,以致“古哀牢旧国汉永昌郡税不供,贡不入,賨货(布)不输于上国”(武周宰相张柬之奏文)。玄宗天宝八(公元749)年,驻永昌的南诏国布燮(即清平官,相当于宰相)杨兴,毅然动员和率领永昌各部族归顺了唐朝,唐玄宗下玺书褒扬,封其为永昌世袭酋长,并颁赐匾额悬挂于他家门上。其时,唐朝与南诏关系十分紧张并继而连年大战,但永昌则得以相对安定发展。到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南诏派大军“西开寻传、南败骠国”时,永昌故地已是“畴壤沃野,人物殷凑”了。杨兴子孙世为永昌酋长,直至明初大军统一云南,其后裔又领所部主动归附,并献名马到大理,为全国统一并保一方平安做出了贡献。方国瑜主编的《保山县志稿》说“阁罗凤叛,唐兵屡败,南诏负隅自雄,而永昌杨兴率部入朝,与吕凯之守义相类,永昌风俗敦厚,余风犹存,可为大书特书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