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区教育资源和学校布局(2020—2025年)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01525688-5-/2022-1018010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教育体育局
- 公开目录
- 专项规划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2-10-18
隆阳区教育资源和学校布局(2020—2025年)专项规划
为合理优化隆阳区域内学校布局,切实保障适龄人口受教育的权利,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根据《保山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做好教育资源和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工作的通知》(〔2020〕—642)文件及相关工作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方案。
一、隆阳区教育资源和学校布局现状
(一)区情简介。隆阳区隶属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古称永昌,东邻大理州永平县、昌宁县,南接施甸县、龙陵县,西与腾冲市相连,北与怒江州泸水县、大理州云龙县交界。全区国土面积5011平方公里,设5镇、10乡、6街道,347个村(社区),其中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2.6%。总人口98.15万人。素有“滇西粮仓”之称,被国家和云南省列为“香料烟生产基地”、“小粒咖啡生产基地”、“国家糖料基地”、“芒果生产基地”。
(二)教育概况
据统计,截止2021年11月,辖区内有各级各类学校620所。小学253所(其中:完小157所),另外小学教学点25个;中学39所(其中:完全中学13所、高级中学2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级中学2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幼儿园300所(其中:公办266所(停用12所),民办34所);教师进修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小学中有寄宿生的学校有120所(含民办3所),附设幼儿学前班的小学有33个。
全区学校占地面积4333666平方米。其中:小学1692057平方米,生均占地25.14平方米;中学1974068平方米,生均占地37.09平方米;幼儿园639023平方米,特殊学校24867平方米,进修学校3651平方米。
全区学校校舍总面积1816797平方米。其中:小学627727平方米,生均校舍9.33平方米;中学895827平方米,生均校舍16.83平方米;幼儿园272980平方米,特殊学校16796平方米,进修学校3467平方米。
全区在校学生总数151212人,4294个班。其中:中学在校生数53229人,1139个班(其中:普高20935人,415个班;初中32294人,724个班);小学在校生67316人,2096个班;在校幼儿30391人(其中:幼儿园30132人,学前班259人),1021个班;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276人(其中:关爱学校233人、弱智学校43人),38个班。
学生其他情况:中小学寄宿生49795人(其中:小学21028人,初中28767人);中小学随迁子女6035人。小学3837人(外省迁入1526人,本省外县迁入2311人),初中2198人(外省迁入673人,本省外县迁入1525人);中小学进城务工随迁子女2445人,小学1941人(外省迁入837人,本省外县迁入1104人),初中504人(外省迁入188人,本省外县迁入316人);中小学农村留守儿童7614人(小学4954人,初2660中人);中小学随班就读学生数274人(小学随班就读学生数171人,初中随班就读学生数103人);中小学送教上门学生数173人(小学送教上门104人,初中送教上门69人)。
全区教职工11043人(女:7528人),专任教师9635人(女:6461人)。其中:小学教职工3948(女2600人),专任教师3974人(女2646人)普通中学教职工4759人(女2795人),初中专任教师2603人(女1546),高中专任教师1595人(女:900人);幼儿园教职工2211人(女:2040人),专任教师1350人(女:1283人),其中教育部门办幼儿园教职工984人,专任教师616人;特殊教育教职工92人(女:68人),专任教师83人(女:63人);教师进修校教职工33人(女:25人),专任教师30人(女:23人)。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为99.92%、初中为100%、普通高中为98.87%。
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3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2.51%,学龄前儿童入园(班)率达89.85%,学前三年儿童毛入园率89.08%,残疾儿童入学率100%。
二、“十三五”期间教育资源和学校布局执行情况
2016年隆阳区印发了《“十三五”义务教育(含幼儿园)学校布局专项规划方案(2016—2020年)》,规划2020年全区义务教育(含幼儿园)布局规划学校,其中:保留学校534所,分别为幼儿园177所,小学(含教学点)319所,初级中学22所,完中1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新建学校42所,分别为幼儿园35所,小学7所。拟撤销学校55所,分别为幼儿园42所,小学13所。方案出台后,严格按照规划方案执行,同时结合实际对规划执行进行了适当调整。至“十三五”末,隆阳区有各级各类学校622所(幼儿园281所、小学269所、小学教学点28个、初级中学23所、完全中学13所、高级中学2所、九年一贯制2所、十二年一贯制1所、教师进修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
三、教育资源和学校布局基本原则
以“稳中求优”为总基调,以“宜新建则新建、宜完善则完善、宜加强则加强、宜撤并则撤并”和“高中向城区、初中向乡镇、完小向行政村(社区)集中,一村一幼”为基本原则,使教育资源和学校布局,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统筹。统筹兼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科学处理好区域内当前教育需求与长远发展规划的关系,充分考虑区域内人口分布、地理特征、交通资源、城镇化进程、易地扶贫搬迁、学龄人口流动和变化趋势、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处理好就近就便入学、提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依法控辍保学的关系;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愿,切实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为社会稳定大局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打破乡镇之间、校际之间的区域屏障,科学优化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二)坚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科学研判人口增长和流动趋势,将学龄人口情况和提高学前三年入园率、“一村一幼”、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提升高中阶段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国家关于教育发展的相关要求紧密结合,准确掌握现有教育资源和学位供给情况,科学研判学位增长需求,合理测算学位缺口,既满足人民群众对当前教育资源的需求,又循序渐进引导教育资源整合,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三)坚持规范程序,充分论证。撤并学校要经过充分调研及论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严格规范执行撤并程序,并严格执行先建后撤,保证平稳过渡。结合城镇化进程、易地扶贫搬迁、乡村振兴和学龄人口居住分布,加强趋势预测,充分论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新建、扩建、改建一批学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四、隆阳区教育资源和学校布局现状分析
(一)保山中心城区教育资源和学校布局现状分析
保山中心城区6个街道共有学校92所(幼儿园32所、小学46所、中学14所),在校学生59847人(幼儿园11639人、小学24427人、中学23781人)。
中心城区校点集中在老城区内,总体规模小、校舍差,新开发区域校点不足,入学人数剧增,学位供给不足,学校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教育资源紧张,布局不够合理。
幼儿园方面:建成区现有幼儿园27所(公办幼儿园仅有2所),标准办学规模6801人,在园幼儿10572人,超规模3771人。预计未来三年增加学位需求1095个,共需解决4866个学位。小学方面:建成区现有小学20所,标准办学规模12347人,在校学生18761人,超规模6414人。预计未来三年增加学位需求3189个,共需解决9603个学位。中学方面:建成区现有完中5所,初中2所,标准办学规模9531人,在校学生13885人,超规模4354人。预计未来三年增加学位需求900个,共需解决5254个学位。
(二)“十四五”隆阳区高中学位分析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到2022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以上,到203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以上。按照高中集中到城区的原则,到2025年,保山市第三中学、隆阳区芒宽民族中学、隆阳区瓦房中学、保山市第九中学等4所完中将不再招收高中学生,目前农村完中现有高中在校生3759人。未来三年,根据隆阳区初中毕业生数核减去中职学生数,根据相关约束性指标,按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以上测算,隆阳区需提供高中学位16175个,目前保山中心城区7所完中可提供学位12930个,到2025年隆阳区普通高中学位紧缺3245个。
(三)乡(镇)学校现状分析
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因资金投入不足,持续改善农村和边远地区基本办学条件进度缓慢,制约农村和边远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以来隆阳区累计投资11.18亿元,共实施薄弱学校改造项目498个,新建校舍385幢,建筑面积28.75万平方米,运动场地建设30.31万平方米,通过项目的实施,解决了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不足、安全隐患等问题。隆阳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达到云南省义务教育标准配置。学校宿舍、床位、厕所、食堂、饮水等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消除了义务教育大班额和超大班额,“20条底线要求”基本达标,学校校舍条件和整体环境明显改善,缩小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异,有效推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在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因地方财力薄弱,配套资金筹措困难。隆阳区是个非贫非富的农业大区,地方财力薄弱,足额筹措学校建设地方配套资金十分困难。为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水平,部分乡(镇)中心学校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撤并了部分校点,实施集中办学,存在学生和教师住宿紧缺的现象,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不便,难以满足偏远地区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
五、“十四五”教育资源和学校规划情况
“十四五”期间,全区拟撤销学校133所,其中:幼儿园48所,小学教学点17个,小学64所,初级中学4所。
拟保留学校467所(含新建完全中学1所,幼儿园2所),其中:幼儿园240所,小学180所,小学教学点10所,初级中学1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完全中学13所,高级中学2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
拟扩建学校23所,其中:幼儿园1所,小学16所,初级中学4所,完全中学2所。
拟新建学校24所,其中:幼儿园13所,小学7所,初级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完全中学2所。
(详见附件:隆阳区“十四五”校点布局撤销、保留学校详情表,新建、恢复学校详情表,扩建学校详情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以区长为组长,分管教育副区长为常务副组长,发改、财政、人社、编办、住建、自然资源、卫生健康、环保、水务、农业农村、交通、路政、运政、交警等相关单位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隆阳区教育资源和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建立“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
(二)对标对表,规划先行。一是对长期保留或需新增设的学校要参照《幼儿园建设标准》(建标175—2016)、《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标》(建标109—2008)、《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102—2002)、《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56—2011)和《云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参考《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2015征求意见稿)》适度超前,提前预留学校建设和发展用地,完善用地手续。二是要严格控制学校规模,严禁规划建设超大规模学校和豪华学校。对需撤并的学校要严格按照学校撤并程序执行。撤并后学校资产优先用于教育事业发展,并按学校资产处置要求完善相关手续。三是要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按程序审定的专项规划不得随意调整,确需调整的要按程序逐级报批审核同意。
(三)多措并举,保障规划落实。一是加大投入,按照“片区集中、中心示范”的原则办好乡镇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和片区示范性学校。按照“规模适度、示范带动”的原则办好初级中学。多举措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编制岗位管理。对小规模学校实行编制倾斜政策,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对寄宿制学校应根据教学、管理实际需要,通过统筹现有编制资源、加大调剂力度等方式适当增加编制。严格执行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三是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落实乡村教师收入分配倾斜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切实保障乡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核定两类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县城、乡镇教师实际收入水平,适当给予倾斜。四是加强思想引导,做好宣传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突破本位思想,取得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使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学校布局规划工作。五是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制定和完善评估考核具体细则。加强过程监督检查,并将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规划工作开展情况纳入乡镇、学校年终考核内容,激发工作动力。
七、亟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到2022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以上,到203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以上。根据相关约束性指标,未来三年,根据隆阳区初中毕业生数核减去中职学生数,按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以上测算,隆阳区需提供高中学位16175个,目前保山中心城区7所完中可提供学位12930个,到2025年隆阳区普通高中学位紧缺3245个。
(一)请求市区统筹尽快实施北城完全中学项目,增加普通高中学位供给。学校覆盖火车站片区、北城片区4万余人,2025年适龄少儿1000余人,预测外来务工及农民工随迁子女适龄少儿800余人。项目选址位于太保北路延长线东侧、白塔路北侧,规划用地150亩,新建教学及生活用房60000平方米,规划投资40000万元,新建后规划72个教学班(初中36个、高中36个),在校生3600人(初中1800人、高中1800人),住宿生人数达到3600人。
(二)请求市区尽快统筹,新建青华中学。青华街道行政区域内无初级中学,“十四五”测算有适龄初中学生3000人。规划在廖官社区以东,官田社区以南新建青华中学,规划初中42班,在校学生2100人,政府无偿划拨土地70亩,新建校舍21500平方米,投资8600万元,建成后覆盖青华街道片区。学校建成后,可基本满足青华街道初中学生就近上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