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香童戏精彩亮相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
- 索引号
- 115330015798377733-/2019-0819002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文化和旅游局
- 公开目录
- 公共服务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9-08-19
保山香童戏精彩亮相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
为充分宣传和展示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成果,展现全国348个戏曲剧种的独特魅力,激发戏曲剧种活力和戏曲院团潜力,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于2018年至2020年共同主办了“戏曲百戏(昆山)盛典”。
在本次盛典中,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山香童戏应邀参加了展演。隆阳区文化馆馆长宋艳带领香童戏省市区级传承人杨国礼、杨玉华、孙文华、董光华、张学明、王学华、赵丛丛和部分工作人员于8月15日、16日分别在昆山当代昆剧院剧场和周庄文体中心大剧院进行了演出。8月15日演出前,隆阳区文化馆工作人员王洪昌在昆山大剧院进行了香童戏口述史讲述,向剧组详细讲解了保山香童戏的起源与发展、保山香童戏的剧本、唱腔、音乐伴奏、主要特点和价值等相关知识。隆阳区文化馆馆长宋艳向主办方赠送了独脚五郎泥塑一套(五尊)、像牌一幅、皇牌一幅和香童戏研究专家倪开升老师学术著作《保山香童戏研究》5册。本次香童戏参演的剧目为《金枪五爷》,董光华饰演中央丹天宫中太乙行神金枪五爷;孙文华饰演东方大郎太子山宵五爷;张学明饰演南方衡天都部串山五爷;赵丛丛饰演西方通天金木三郎太子;王学华饰演北方飞天火四郎太子。省级传承人杨国礼、杨玉华二位师傅伴奏打击乐器。香童戏传承人一亮相,所有观众就被香童戏独特的服饰道具所吸引。当看到传承人全场单脚完成《金枪五爷》的表演时,在场观众为香童戏演员深厚的表演功底所折服,迎来一阵阵惊叹。
香童戏,是流传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的一种古老戏剧,民间俗称“跳神”,属傩戏。因戏剧表演人员为香童,故名香童戏。香童戏源于隆阳民间的“老爷”崇拜。据传,“老爷”为诸葛亮南征时死亡双方将士的亡灵,被封为36坛神,形成“老爷”崇拜。为安魂、镇魂,以本土巫文化为基础,融入诸葛亮南征故事、姜子牙封神、李世民封神和本土民间故事逐渐形成香童戏。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代初期香童戏的雏形已经形成,明成化年间香童戏趋于成熟。清代至民国时期,香童戏进入繁盛时期。
“老爷”崇拜、祭祀科仪和戏曲表演是香童戏的核心内容,保山民间信仰36坛“老爷神”,就有36折戏。代表性剧目有《金枪五爷》《黑风五爷》《王林太子》《羊头太子》《茶房酒店》《考兵元帅》《八蛮老将》《白马将军》等36个香童戏特有剧目。演出以家庭为单位,以庭院为舞台,根据需要可以演出7坛、12坛、18坛戏,最多为36坛戏。
演出人员称为香童,均为男性,角色分生、旦、净、小脸(丑)。香童戏属镇魂戏,但不戴面具,直接开脸。演出时科仪和戏剧按程式进行。演出中会有戏外人员进入戏中与戏中人物直接对话,保留着最古老的戏曲表现形式。在唱腔中以不同于其他戏曲唱腔的“神腔”和“民族腔”为主。音乐以鼓击节,锣鼓伴奏,部分剧目也使用管弦乐器。演出唱念做打、四功五法已初步形成。戏曲角色分汉族历史人物和云南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如孟获等,在香童戏中地位极高,体现出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
香童戏在历史、文学、美术、音乐艺术、舞蹈、武术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价值,同时对研究中国戏剧的发展演变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所包含的多元文化价值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尤其是在传承传统文化和高台教化的功能上,对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有重要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