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土地房屋征拆工作中三个问题有待解决
- 索引号
- 01525763-4-02_Z/2016-1231016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河图街道办事处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6-11-22
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土地房屋征拆工作中三个问题有待解决
2016年初,保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决定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规划建设万亩青华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万亩生态观光农业园、万亩东山生态恢复工程,即“三个万亩”生态廊道工程。河图镇作为“三个万亩”工程建设重地,目前共涉及相关工作土地流转7821亩、土地征收285亩、迁坟3600余冢。
面对“三个万亩”工程建设中大量土地流转、征收工作,河图镇发扬“吃土”精神,吃透土地流转政策、吃准土地测量标准、“吃下”外出作业尘土,切实推进土地流转、征收工作开展。目前,已完成万亩东山生态恢复工程土地流转1621亩,征收 285亩,万亩生态观光农业园流转4650亩,土地测量工作,在万亩东山生态恢复工程土地流转过程中实现4天流转400亩土地的最好成绩,确保土地征收、流转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面对“掘祖坟,天下第一难事”,河图镇通过“把好三关、做好带头、宣传到位服务群众、细节保障、文明迁坟”六举措,确保迁坟工作顺利进行。目前,已完成万亩东山生态恢复工程迁坟3022冢;万亩生态观光农业园迁坟565冢。在万亩东山森林公园1500亩核桃油茶园土地流转过程中,创造了4天迁坟1802冢的新记录。
河图镇在推进“三个万亩”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宣传工作存在瓶颈。一方面乡镇征拆工作人员对三个万亩工程的建设蓝图理解不足,向群众宣传时存在短板,无法站到全局高度为群众解析,全面调动群众全力支持群“三个万亩”相关工作的积极性。导致该问题的原因除乡镇工作人员学习能力不足外,市、区相关部门关于三个万亩的覆盖性、大众性宣传还不够到位,对于三个万亩的解析还不够贴近百姓,无法让群众深入、切实了解三个万亩建设与自己切身利益的关系。另一方面,群众对待“祖宅”“祖坟”“祖居地”等的眷恋思想,成为相关工作推进的瓶颈,该问题在迁坟工作中表现尤为突出。
二是利益纠纷难以调处。土地征收、流转过程中,田房的处理方式及苗圃搬迁后如何安置等问题亟待解决,群众大部分被征收后还有剩余小部份土地无法继续耕种,但也不属于被征收范围,群众与征收工作组陷入两难。
三是群众未来生活缺乏正确导向。被征群众多因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而迷茫。在收入补偿款后,缺乏合理理财理念和方式,生活热情在一段时间的过热之后出现回冷,为社会安全埋下隐患。
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建议开展“五个一”工作,在实现中心工作提速的同时,充分考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一是开展一场大众宣传。一方面,建议上级部门将“三个万亩”的宣传大众化、平民化,用百姓能接受和接触到的方式开展宣传,让三个万亩的建设蓝图走入街头巷尾而非束之高阁。另一方面,建议进行宣传工作人力资源的整合,充分将内部资源和外部力量利用起来,除充分使用党政媒体进行宣传外,将群众的宣传力量也使用起来,采用“群带”方式,注重与提前征收群众及工作主动支持户加强交流,不定期召开慰问会,鼓励积极配合政府工作的群众组成政府相关政策宣传的力量,配合征拆工作人员进行工作,通过群众配合、内外齐动的“群带”方式为宣传动员软肋补钙。
二是组织一次体验学习。建议在中心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不仅给予干部外出考察的机会,也给予涉及相关工作的群众外出学习的机会。注重群众的交流与体验,例如为被征拆群众提供到邻近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较好州、市进行参观、体验,让群众亲身体验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好处,从而唤起群众对中心城市建设的支持。
三是进行一次实地调研。建议政府在下达征、拆任务时进行专业性实地调研,对区域特殊性建筑(如田房)等需征、迁物作出明确的征拆补偿标准,根据土地所属人性化划定界限,减少“大部分征收,小部分留存”现象,从而减少土地、房屋征、拆工作过程中因利益纠纷而引起群众与群众的摩擦,加速中心工作的推进。
四是建立一个植物银行。选定区域,建立“植物银行”,存储土地流转过程中有价值的多年生植物及房屋征拆过程中的保护古树等,为征、迁范围内的植物提供统一临时寄存园地,对植被进行有偿或无偿的专业性管护,也可将部份植被留存,用作三个万亩工程的绿化用树,即节约资源,又具有当地特色,符合本土传统植被保护工作的要求。
五是进行一次暖心服务。建议政府加强对被征地、房屋群众的关心,在安置房、过渡房集中的小区开展宣传活动和慰问活动,听取被征群众诉求,增加群众满意度。开展有针对性的被征群众理财培训,在树立群众正确理财意识的同时增加群众资产抗金融风险的能力,防止大批征收补偿款的流入成为农村非法集资等违法金融活动的助力,阻碍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