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帮”到现代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
- 索引号
- 01525763-4-02_A/2016-1231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河图街道办事处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6-11-23
从“相帮”到现代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
——探寻“6995”平台在河图镇金竹林社区发展的前世今生
2016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长张帆,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总经理马奎等通讯运营商、媒体负责人到河图镇金竹林社区探秘平安建设“6995”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发展的前世今生。
在河图镇现场讲解员向来宾介绍“6995”如何从金竹林社区起源时,张帆社长惊讶地问“什么!‘6995’来源于农业习俗?”。“是的,它不仅是金竹林村民发挥自身才智,将农业生产习俗发展成为了社会治安管理方式的一次勇敢尝试,也是对保山沿袭了千百年的军屯农耕文化的一次系统传承。”解说员这样回答张帆社长。
“6995”是“来救救我”的谐音,是保山市综治委和市移动公司为实现十户联防功能设置的报警求助短号码。加入“6995”信息平台的移动电话用户,当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帮助时,只要拨打“6995”,镇、村干部,网格员、综治维稳员、社区民警和同一群组的村民就能同时接到报警电话和求助短信。“6995”平台除具有治安联防、警民互动、邻里互帮功能外,还具有生产互助的功能,加入群组的农户可共享农业生产技术和相关信息,一方通话,多方收听,约定“相帮”更便捷,是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多功能信息平台。而金竹林社区作为“6995”的孕育之地,可以说,见证了它的诞生、发展和演变。
过去河图镇金竹林社区曾是一个社会治安复杂、社会矛盾突出的问题村。2010年,为改善村内社会治安混乱的局面,金竹林将社区内田心王自然村用于农业生产生活的“相帮”劳作模式引入到治安管理和公众服务工作中。“相帮,”是一个俗语,就是相互帮忙的意思。田心王的“相帮”劳作模式通常是以10户或15户群众形成一个集团,集团成员之间相互约定、互助免费进行劳作或其他事物的协作。
但是,当时金竹林村两委仅有5名村干部,要及时、全面、周到、同时服务好社区内的1000多户4000多名村民,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村两委将社区10个村民小组化为10个网格,将1000多户居民以“十户”为单位,划分为100多个管理单元,形成“十户联防”格局,开展社会治安巡防、邻里守望、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提供公共管理服务。
2013年初,赵德光书记到河图镇金竹林社区调研,在得知了金竹林社区将农业习俗发展成为了极具社会治安管理效能的“十户联防”模式之后,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肯定,立马帮助、安排、指导金竹林与移动公司合作,将“十户联防”与现代通讯技术结合,通过安装安防机拨打安防号码“6995”实现了“十户联防”报警功能。2013年6月,更加简便、快捷、低成本、高效能的“平安建设信息平台”上线,进一步完善了社区“联防”机制,扩展了“联防”范围、提高了“联防”效率。
2016年7月,河图镇在金竹林社区率先建设治保委员会试点,推动“6995”平台完成与时俱进的功能延伸,形成了党建综合服务平台+“6995”平台+治保委员会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6995”平台和党建综合服务平台两个平台的信息聚合像五指相握,治保委员会再将拳头集中发力,调动村内纪律性、专业性、服务型、装备保障性相对更强的治保队伍解决问题。拳头的五指展开,信息发散服务在此深入到群众中去拉着人民群众的手相帮相扶。
就这样,在村民的智慧中,在政府的关心下,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河图镇金竹林社区的社会管理从自发形成、代代相传的“相帮”习俗,到2010年初见成效的网格化“十户联防”,到2013年正式建立的6995试点平台,到2016年形成的“1+1+1>3”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走出了一条独特继承与发扬的创新跨越发展之路。纵观6995的起源,可以说这是群众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一次碰撞,是保山流传千的“闲时为民,战时为兵”的军屯农耕文化演变成现代社会治安管理方式的一次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