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地名我来讲——河图篇(五)

索引号
01525763-4/20240507-00005
发文机构
隆阳区河图街道办事处
公开目录
工作动态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24-05-07

哀牢山【Ailáo Shān】以历史人物得名。《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后汉书·西南夷列传》等诸多史籍记载考,此山为著名于西南“九隆传说”的发祥地,山名来源于一哀牢国王的名字——哀牢。历代诗文俱称,其上林丛密茂,鸟语花香,并多珍禽异兽,为古哀牢国及“哀牢夷”的神山圣岭。最早东汉史学家杨终在其《哀牢传》里有明确记载说:“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哀)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为王。后(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后渐相滋长。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皆著尾。九隆代代相传,名不可得而数,至于禁高,乃可记知。禁高死,子吸代;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与这段实史故事有关的诸多哀牢传说和遗迹,至今还在保山坝东哀牢山一带流传和保留着。

哀牢金井:在哀牢山顶,明·诸葛元声《滇略》载:“哀牢山,……其绝山顶,有一石如人,在怀中有二穴,名天井(后称“金井”)。土人于春首视水盈涸以卜丰凶。”即是说每年初春哀牢人都到此观看,若水满当年则雨水来得早,否则雨水来得迟,且可预测来年粮食之丰歉。

哀牢洞,又称熊洞:在麦场村后半山,洞子较宽阔,洞内有诸多人住遗迹,曾有和尚、尼姑住过,并塑有九隆石雕头像,这颗头像长14.5厘米,宽11厘米,高17厘米,用红粉石雕成,1978年云南民族研究所的同志前来哀牢山搞遗迹调查发现后被带回昆明保存。

哀牢寺:位于哀牢山半山腰,据传该寺建于唐南诏时,因南诏人认为他们是哀牢人的后裔,为了纪念其祖先,便在哀牢山建哀牢寺(原称哀牢祠)。寺内大殿塑有“哀牢娘娘”沙壹和其子首代哀牢王九隆像;二殿内塑有约为六代哀牢王禁高像;三殿塑有唐南诏王像。1958年被拆毁,后重建塑为佛像。哀牢夫人墓:明万厉《云南通志·永昌府·冢墓》记载,在哀牢山西麓曾发现《哀牢夫人墓碑》,说的是明“正德间,乡人于哀牢山掘地,得碑志。剥落。段中庸撰文,其略曰:‘夫人讳福则,伽宗(今呈贡县西一城名)胄裔嫡女也,事君子也,乐其道而不淫。逮下妾也,用其能而不妒。’又曰:‘月出碧鸡,照哀牢之名县;鸿飞滇渚,下浔阳之长江。’”哀牢民谣:哀牢山至今还流传着一首民谣,说的是哀牢王在哀牢山居住的事情。民谣说:“哀牢山里有个哀牢洞,哀牢洞里有个矮老官,矮牢官就是哀牢王。”永丰寺:该寺位于哀牢山前的金竹林村,传说这里曾是哀牢归汉时哀牢王柳貌与永昌郡首任太守郑纯的谈判之地。后人为纪念这一重大实史,寺里塑有太守郑纯之像,陈列着古代兵书《六韬》和刀、枪、剑等18种兵器,所以又称为兵书营。在正殿顶棚上绘有“结盟图”壁画,内容是郑纯与哀牢王柳貌会谈附汉之像,旁边有几名属下官员和武装护卫的画像。寺里建有一间为纪念结盟的祠堂,其前柱有一对联说:“兵书金函,慰南疆稳定;紫竹玉笛,咏福地安康”。在旁边的偏殿上塑有郑纯之女和柳貌之子扈栗的像。传说扈栗在兵书营遇到郑纯之女一见钟情,后结为伉俪,为纪念这一美好爱情故事,后人以塑像而祀之。


来源:隆阳区地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