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索引号
115330015798377733-/2022-1125002
发文机构
隆阳区文化和旅游局
公开目录
专项规划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22-11-25

 

隆阳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目 录

序  言

“十三五”时期,隆阳区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紧抓云南省“三张牌”、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等战略机遇,以“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为发展方向,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文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文化建设繁荣昌盛、旅游建设卓有成效,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积蓄了能量。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全区文化和旅游发展仍存在文旅品牌形象模糊、核心吸引力不突出、中心城区功能支撑不足、业态产品质量有待提升、配套设施建设较滞后等问题和短板,需要在“十四五”和未来一段时期实现突破和解决。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全省“建设国际康养旅游目的地、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打造万亿级现代旅游文化产业和基本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和保山市“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发展定位,描绘新的发展蓝图、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加快推动全区文化和旅游发展战略转型,着力构建具有隆阳特色的文化和旅游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的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本规划按照《隆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省、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有关精神,立足全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实际,突出文旅融合、乡村旅游、智慧文旅等重点领域,以全域旅游发展为目标,以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路径,以文化引领、改革创新、融合发展为动力,着力丰富文化产品服务新供给、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典范、夯实公共服务设施新基础、提升区域品牌竞争新优势、营造文化旅游服务新环境,力争“十四五”期间将隆阳区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中心、省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内一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为全市建设“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示范区和国际文化旅游胜地贡献隆阳力量。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隆阳区不断推进文化和旅游发展,加强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化创意精品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现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硕果累累,新业态产品不断涌现,实现了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全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一、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一)文化和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十三五”期间,隆阳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不断发展,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15的5.13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2亿元,占GDP比重由2.4%增长到了3.3%,实现了文化产业的较快发展。全区旅游人次由2015年的164万人次,增长到了2019年的730.54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46.71%,旅游收入由2015年的6.9亿元,增长到了2019年的95.0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21.08%,超标完成了“十三五”末期256万人次和11.78亿元旅游总收入的目标,旅游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

2020年,受到国内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64.9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27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2.7%和36.5%。

专栏1:“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主要指标

“十二五”基期

“十三五”规划目标

“十三五”完成情况

2015年

增长率

2020年

2020年

年均增长

完成占比

旅游总人次(万人次)

164

7.6%

256

564.92

40.65%

220.67%

旅游总收入(亿元)

6.9

8.5%

11.78

60.27

112.08%

511.63%

(二)文化建设繁荣昌盛

“十三五”期间,积极推进街道、乡镇、行政村等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完善。围绕“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宗旨,完成了群众文化活动举办、惠民演出、广播电视覆盖等多项文化惠民工作,初步建成了“隆阳公共文化云”平台,综合性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实现。各级文保单位和非遗保护名录不断完善扩充,文物和非遗保护成效显著。金鸡乡被评为了“云南民间艺术之乡”,涌现出《文化隆阳》、《永子传棋》等书画、戏曲、歌舞作品,文艺精品创作百花齐放。

专栏2 “十三五”文化建设成效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完成了隆阳区图书馆、文化馆、历史名人堂“两馆一堂”建设。建成芒宽、潞江、瓦渡、丙麻等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了250个农家书屋并免费对百姓开放。完成了4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服务网点及20个村级服务点的建设。按“七有七落实”标准,新建了50个村级文化室。

文化惠民:组织开展了“流金岁月·农垦情怀”、“盛世永昌·喜乐元宵”、“春节农民狂欢月群众文艺展演”等多项群众文化活动,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共建共享。开展常态化“送戏下乡”和文化惠民等活动,2019年共在21个乡镇(街道)116个村(社区),完成116场演出,将文化惠民落实到了最基层。提升完善了“隆阳公共文化云”平台的建设,初步实现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共享。完成了广播电视高山台和8.4万套“村村通”“户户通”日常运维。

文物保护单位:成功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13项,其中,汉庄城址、玉皇阁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成功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3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代表性传承人:被列入省、市、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保护名录共计87项,其中省级8项、市级65项、区级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计71人,其中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2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9名。

文化精品创作:推出《文化隆阳》《人文永昌·春满隆阳》《胜境隆阳》《隆阳地方民俗文化》《亲近高黎贡》等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文史精品出版物。创作了《美丽隆阳欢歌绕》《美丽家园》《两个保温饭盒》《阿佤新歌唱老南》《为祖国点赞》《你的模样》等一批反映贫困地区本地文化、展现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精神风貌、反映扶贫脱贫感人事迹的优秀文艺作品。创作了《加油,我的战友》《逆行的人》《我们是勇敢小卫士》等抗疫主题歌曲。积极申报了云南省“奋斗杯”群众文艺作品大赛等赛事,散文《生命的光芒》获文学类三等奖,组照《拆旧盖新》获摄影类三等奖等。推出了舞蹈《永子传棋》、花灯小戏《首付惊梦》、傈僳族舞蹈《鸽子渡食》、傣族舞蹈《醉潞江》等一批文艺精品。

(三)旅游建设卓有成效

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旅游品牌化发展要求,推进全区旅游品牌化项目建设,完成了“一部手机游云南”隆阳板块上线运营,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青华海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项目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永子小镇、高黎贡山摄影小镇等重点文旅项目有序推进,康养、研学、自驾等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专栏3 “十三五”旅游建设成效

旅游精品名牌建设:成功创建了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高黎贡山国家公园、香柏场国家草原公园、北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高黎贡山省级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品牌。十三五期间,创建了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4A级景区,以及白龙潭·百花溪谷景区、新寨万亩咖啡种植基地景区、潞江坝高速公路服务区景区等3个3A级景区。永子棋院被誉为全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永子围棋品牌赛事获得精品赛事称号。

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万亩东山生态恢复工程、万亩生态观光农业园等生态廊道建设;有序推进了百花岭生态旅游区、赧浒百花溪谷景区、板桥古镇、金鸡古镇、霁虹桥、高黎贡山摄影小镇、永子小镇等的开工建设;统筹规划了保山坝环线旅游公路和潞江坝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新产品新业态建设:联合推出了“南方丝绸之路”云南省旅游特色线路、“滇西·丝路云赏之旅”、“滇西北·逸游秘境之旅”等云南省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组织开展了“田园教育”、“永子围棋”等研学教育活动,积极推进文化研学、生态研学等旅游业态产品的开发建设;打造了登高温泉帐篷营地,培育建设了蒲缥温泉度假村、百花岭生态旅游区等温泉康养、森林度假类旅游产品;推进了高黎贡山国际观鸟基地等的建设,丰富了主题化休闲旅游产品;开通了“澜沧江游船”路线,推进水上航运旅游发展;咖啡庄园、热带水果庄园、芒宽风情村寨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业态有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不断加速。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东绕城高速、保施高速建设完成,怒江特大桥主体建成;改扩建了保山机场,引进3家航空公司开通了上海、天津、北京等15条航线,通航13座城市。截止2020年7月,共建设旅游厕所122座,A级景区旅游厕所全达标,完成百度地图标注102座,标注完成率84%。

旅游品牌营销宣传:开展“春节农民狂欢月”、“保山端阳花市”、“永子杯”国际围棋大师赛、“高黎贡山国际观鸟节”、“潞江坝新寨高黎贡山越野赛”等节庆活动和系列赛事;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寻梦隆阳·云赶花街”线上节庆;依托省、市载体平台开展的旅游宣传推介会,到广州、成都、上海、重庆、贵阳等地区进行宣传推介,积极参加了大滇西旅游环线上海招商推介会、2018泛珠区域旅游宣传推介会等,大大提高了隆阳区的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一)文品牌形象模糊

文旅品牌形象是引领区域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隆阳区拥有永昌文化、古道文化、抗战文化、永子文化等地域特色明显、底蕴深厚的本土文化,但丰富的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优质的业态、产品和项目,全区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品牌形象,缺乏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IP,致使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模糊,品牌带动效用不足。

(二)核心吸引力不突出

在全区文化旅游发展中,高黎贡山资源优势突出,但项目建设及业态布局尚未形成体系,吸引力及带动性不强。青华海景区、百花岭生态旅游区、太保山景区等重要景区景点仍以传统观光旅游为主,升级迭代不够,缺少具有主题性、差异性和垄断性的爆点项目,对全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不足。

(三)中心城区功能支撑不足

在对外开放方面,隆阳区作为保山“中国走向南亚第一市”的中心城区,缺乏面向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中心、经贸合作区、多语言旅游接待中心等服务设施,支撑开放创新、友好协作的功能不足。在中心城区建设方面,城市文旅综合服务功能有待完善,文化“三馆”建设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待加强;旅游咨询服务体系有待提升,在保山南客运站、高速公路出入口等交通枢纽站点和游客聚集区未配置文化旅游服务功能,尚未形成便捷、高效、舒适的城区散客接待和服务网络;中心城区休闲娱乐产品不够丰富,缺少面向游客的特色旅游餐饮街区、特色购物街区、休闲夜市等。

(四)业态产品质量有待提升

文化旅游新业态新产品供给有待加强,研学游、工业游、自驾游、文创游、购物游、运动游等广受市场追捧的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开发建设不足;住宿、餐饮、景区交通等旅游服务要素发展模式较为传统,旅游化、特色化、综合性的创意开发欠缺,需进一步提升规模和档次,形成多层次、多种类、高品质的要素型业态产品。

(五)配套设施建设较滞后

全区尚未形成航运、铁路、高等级公路一体化综合交通发展格局。云瑞机场直飞省外重点客源市场航线开通较少,铁路站线尚未开通,高等级公路建设不足,连接重点景区景点的道路通达条件有待提升,休息站点、汽车营地、旅游标识标牌等交通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智慧旅游建设有待加强,智慧旅游云计算数据中心缺失,全区还未形成集智慧化旅游服务、智慧化旅游管理、智慧化旅游营销等多方面、多层次、多力量共同参与的智慧旅游服务和管理体系。

三、“十四五”发展形势和挑战

(一)“十四五”发展形势

多重政策叠加擎绘新蓝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重大战略谋划,为把党百年奋斗的重要成就和宝贵历史经验充分转化为文化旅游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和生动实践积蓄了雄浑力量。基于我国“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国务院办公厅接连出台利好政策,在城乡规划、公共基础设施、用地保障等方面给予文化旅游发展支持,为推进文旅项目建设、促进文旅消费繁荣提供了更多支撑。

省级战略定位指明新方向。中共云南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全省文旅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工作任务,为全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锚定了前行航标。省委省政府保山现场办公会明确保山“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际文化旅游胜地”的发展定位,为隆阳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万亿级产业建设打造新引擎。全省紧扣绿色发展方向,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核心,通过构建智慧化、标准化的旅游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专项旅游等复合型旅游产品,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打造区域性整体旅游目的地,全面推进落实“丰富旅游新内涵、培育旅游新业态、形成旅游新优势”三大重点任务,多措并举将旅游文化业打造为现代万亿产业,为全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提供重要引擎。

大滇西旅游环线注入新机遇。全省推进拓展大滇西旅游环线空间范围,打造“8字形”大环线,按照“自然资源+健康养生+娱乐设施”的思路,建设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需求层次的旅游产品。大滇西旅游环线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区域资源整合,促进大理、丽江、德宏、腾冲等文化旅游综合实力较强地区对隆阳区的有效带动。隆阳区作为滇西中心城区,大滇西旅游环线的打造对全区集散中心建设、新产品新业态培育、服务设施完善等方面提供了强劲推力。

全面乡村振兴带来新活力。我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创建工程,在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带动农民就业、复兴传统文化等方面为文化旅游发展带来新活力。中共保山市委四届七次全会发布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推动保山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工作报告,吹响实施乡村振兴的“冲锋号”,随着潞江坝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开展、“百千万精品示范工程”的推进,将有效促进全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新兴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驱动新动能。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基建”作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各类传统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借助VR、AR、5G等数字技术得以不断创新发展。全省积极推动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云南”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与新基建的融合点,推动文旅产业利用数字化拓展升级,为全区文化旅游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二)“十四五”发展挑战

国际不稳定因素制约发展。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地缘政治关系变化复杂,使国家、地区之间文化交流和旅游服务贸易受到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贸易的波动和政策不稳定性逐步加强、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等多因素叠加,对全球文化旅游交流发展带来了强烈冲击。

后疫情时代面临新挑战。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成为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变量,全国各行各业均受到较大冲击,文化和旅游产业首当其冲,国内游、出境游、入境游等市场遭受了强烈的打击,这对在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常态防控的同时促进文旅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区域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隆阳区位于滇西北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既存在与周边地区在生态、温泉、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种类和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又面临市内腾冲和周边大理市、芒市等县市市场竞争的问题,“十四五”时期,随着周边县市加大推进文化和旅游发展力度,区域文化和旅游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隆阳区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严峻形势,需要在文化和旅游战略定位、产品开发、项目建设、品牌塑造、营销推广等方面统筹设计和全力提升。

 

第二章发展思路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瞄准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抢抓全省“现代万亿产业”“世界一流‘三张牌’”“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等战略机遇,按照全市“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发展定位,结合全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实际,突出文旅融合、乡村旅游、智慧文旅等重点领域,以全域旅游发展为目标,以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路径,以文化引领、改革创新、融合发展为动力,构建全区现代文化和旅游发展体系,将隆阳区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中心、省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内一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助推全区经济综合实力、城市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显著提升。

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方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努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坚持绿色发展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保护和文旅发展相统一原则,以生态文明引领全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推进与林草、国土、生态环境、水利、住建等部门协调合作,明确禁止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确保项目的落地实施和有效推进。

(三)坚持融合共享

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产业的综合性和动力性功能,加强文化旅游与健康服务、生物医药、教育科技、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拓展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创新文旅新产品新业态,推进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构建主客共享的发展新格局。

(四)坚持创新驱动

把创新摆在文化和旅游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加快文化和旅游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结合大众旅游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全区旅游的发展实际,实施科技创新策略,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推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发展定位

(一)总体定位

结合全区文化旅游发展实际,突出永昌文化、高黎贡山特色资源优势,深耕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以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永昌府城文旅小镇、永子文化旅游区等为重点引领,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构建全区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将隆阳区建设为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中心、云南省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品牌定位

立足高黎贡山世界级资源优势和永昌文化底蕴,围绕巩固传统优势业态、开拓新业态的发展方向,打造“山高水长·好在隆阳”文化旅游品牌,强化隆阳区历史文化内蕴延伸和推进开放创新中心城市建设,加强重点文旅项目支撑,切实加强品牌宣传,不断提高隆阳区文旅品牌影响力。

(三)市场定位

基于现状旅游客源市场情况,发挥内联滇西各州市、外通缅甸口岸的重要交通区位优势,结合滇西中心城市和文化旅游集散中心的重要定位,“十四五”隆阳区文化旅游市场定位为:

基础市场:以大滇西城市群、滇中城市群为主的省内市场;以四川、贵州、广西、重庆为主的省外市场。

核心市场: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湖北、湖南等省市为主的京津冀地区、华中地区、中南地区的国内市场;以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泰国、缅甸等为主的入境市场。

机会市场:国内东北、西北等地区;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发展目标

到2025年,通过文旅项目、新业态产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全面建设和提升,形成文化和旅游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发展格局,文化旅游产业要素高效聚集,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核心文化旅游产品建设完备,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全面提升,实现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和云南省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初步建成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和云南省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建设国内一流的文化旅游目的奠定坚实基础。

到2025年,力争全区旅游接待总人次,年均增长率为25%;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为30%。。

指标

2020年

年均增长率(%)

旅游总人数(万人次)

564.92

25%

旅游总收入(亿元)

60.27

30%

第三章空间布局

立足文化和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道路交通条件、对外市场联系等发展实际,根据“十四五”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构建“一心、两极、三带、四区”的发展新格局。

构建区域国际旅游集散中心

紧扣保山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先行区的战略目标,发挥隆阳区作为大滇西重要枢纽城市、保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等优势,深入挖掘永昌文化内涵,推进文化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文化体验、商贸服务、娱乐休闲、餐饮住宿等功能,打造服务全市、辐射大滇西、对接南亚东南亚的城市文化旅游与综合服务中心和区域性的国际旅游集散中心。

培育两个文旅经济增长极

中心城区文旅经济增长极: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永昌府城文旅小镇、南亚东南亚围棋文化交流中心等重点项目支撑,加快推动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完善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创新业态产品和要素支撑体系,推动保山坝周边文旅节点建设,实现中心城区文旅功能的不断提升。以新产品新业态促进文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文旅大项目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推动全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核心引擎。

潞江坝文旅经济增长极:以高黎贡山世界自然遗产品牌为引领,以潞江坝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国际生态公园、国际咖啡公园和国际康养公园等建设为路径,提升改造特色村寨、农业基地、产业园区等主体功能区,加快高黎贡山国际观鸟基地、潞江坝咖啡文化主题康养区、世外乡村·高黎贡勐赫小镇等重大项目的建设,着力培育生态观光、研学探秘、休闲农业、民族风情体验、自驾露营、运动康养等新产品新业态,实现优质资源有效转化和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助推隆阳区文化旅游品牌化建设,不断提升全区文旅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带

澜沧江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带:整合澜沧江隆阳段沿线水域资源及乡村旅游资源,基于澜沧江生态风光,以中国最美乡村瓦窑坡脚村、瓦窑上河湾、水寨平坡村、海棠洼村、瓦渡垭口等为引领,依托瓦窑码头、兰津古渡码头、茶马古道等设施串联,积极发展生态观光、滨水休闲、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等产品业态,构建澜沧江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带。

怒江康体运动文化旅游带:以境内怒江水系为依托,以怒江峡谷风情为基底,以康体运动等为主题,整合沿线木棉风情走廊、世外乡村·高黎贡勐赫小镇、怒江漂流等景区和旅游项目,以及特色村庄、民族风情、生态产业、峡谷风光等资源,串点连线扩面,打造户外运动、生态观光、文化体验、自驾旅游产品体系,构建怒江康体运动文化旅游带。

南方丝绸古道文化旅游带:依托深厚的古道文化底蕴,整合区内现存古道,以水寨为起点,以板桥、金鸡、隆阳城区、汉庄、蒲缥、潞江等古道路段为主线,延伸百花岭-南斋公房,串联沿途村寨、景区景点等文化旅游资源,培育古道文化体验、徒步穿越、精品自驾、风情体验、乡村休闲等业态产品,打造南方丝绸古道文化旅游带。

四、打造四个主题文化旅游区

南部永昌历史文化旅游区:包括城区6个街道、板桥镇、金鸡乡、蒲缥镇、汉庄镇、辛街乡、水寨乡等区域,依托区域内永昌文化、抗战及红色文化、永子文化、珠宝文化、古道文化等历史人文资源,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基础上,以文化创意为引领,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路径,构建文博研学、文旅休闲、文创体验三位一体的文旅业态产品发展体系,培育全区文旅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打造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样板。

西部生态度假文化旅游区:主要为潞江镇、芒宽乡区域。依托高黎贡山和怒江沿线自然景观资源,整合区内民族风情、特色村寨、美丽田园、绿色产业等优势资源,以绿色发展为理念,打造养生度假、主题游乐、风情体验、康体运动等文化旅游产品,构建西部生态度假文化旅游区,促进高黎贡山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区域乡村振兴。

北部民俗体验文化旅游区:主要为瓦马乡、瓦房乡、杨柳乡、瓦窑镇等区域。整合区域内彝族、苗族、白族等丰富的民族舞蹈、民歌小调、手工艺制作、节庆活动、体育竞技、特色民居美食等民俗、非遗文化资源,以保护传承为原则,开发培育民俗家访、非遗体验、节庆赛事等具有较高参与度、科普性和愉悦感的业态产品,打造区域文化旅游新亮点,推动民俗体验文化旅游区建设。

东部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区:主要包括瓦渡乡、丙麻乡和西邑乡等区域。以原生态休闲体验为核心,整合区域内美丽田园、农业庄园、休闲乡村、石林景观等资源,着力培育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休闲度假、民俗娱乐等业态产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综合体验片区。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育精品,丰富文化产品服务新供给

立足全区文化发展基础,通过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惠民工程、文化精品创作、文化产业提升等措施,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提升文化影响力和文化品牌知名度,形成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推进隆阳区文化三馆建设,完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及非遗(民俗)文化展示中心的展示和服务功能,优化区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结构。健全完善全区街道、乡镇和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推进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公共阅览室、数字文化服务站等建设,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整合与互联互通,推进全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优质发展。

专栏4 “十四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三馆”建设项目: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民俗)文化展示中心,同时配套健身、休闲等设施。

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乡村文化站建设项目:主要新建汉庄、蒲缥、板桥、青华、九隆、永胜等6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善文化业务楼、广场、绿化等设施建设;推进新建西邑乌马村等94个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同时配备广场、舞台、旅游厕所、文体器材等;新建潞江镇新城村等9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善内部设施设备;按照“6+X”模式标准,完善更新隆阳区24个乡(镇、街道、农场)、353个村(社区)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的舞台、电子阅览室等配套设施建设。

2.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

加大“三馆”及各级文化设施的开放力度,开展全民阅读、全民普法、全民艺术普及、传统文化传承等活动,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供给和传播。以“智慧+”为核心,打造乡村(社区)“智慧书房”,开展“订单式”“菜单式”文化预订服务,提升基层公共文化供给的精准性。拓宽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界限,利用乡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开办乡村“四点半课堂”,切实解决群众需要。推进基层文化流动服务,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二)加强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1.加强文物保护开发与改革利用

1)推进文物两线坐标数字化

对全区188项文物保护单位启动两项坐标数字化工作。让文物保护与城乡规划建设进行有效融合,让文物价值在城市建设中充分体现,进一步激活历史文化资源助力隆阳区高质量发展。为保山中心城区制定更科学更精确更系统更具指导性的国空规划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2)加大文物安全保护力度

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定期巡查、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和专人巡查。重点检查文物本体是否存在坍塌、破损现象,是否按照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一项一策”的要求配置相应的消防器材设施、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是否有违建等安全隐患。同时详细记录巡查现状,及时上报全面掌握隆阳区文物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

(3)加强文物保护修缮力度

积极开展文物抢救和保护修缮工作。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文保单位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以最大限度延续其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核心要求,对全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批分期进行抢救性加固、修缮、保养维护和环境整治。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拓宽资金渠道。根据《保山市文物建筑认养管理实施方案》文件要求,面向社会分批次公布认养清单。通过文物建筑认养,确保每年至少有1-2项文物建筑能够得到修缮保护。

(4)适度发展文物旅游

切实加强文保单位、遗址遗迹场所、文物保护区的提升发展,按照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的原则,以文物景区、遗址公园、文博园、文化公园为载体,推进单体文物的修缮保护和旅游功能植入,加强集中连片文物的整体性开发和主题化发展。积极推进环坝文物带、茶马古道、滇西抗战遗址等文物与旅游的融合开发,创新文物利用方式,打造展示科普、考古寻访、教育研学、科技体验等文化旅游新业态产品。

专栏5 “十四五”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和利用项目

历史文化类文物修缮和利用项目:主要包括茶马古道(石马山至乌头塘、水寨铺古街道及马店、一碗水西坡古道、冷水菁七十六道坎古道),汉庄城址、太保山文物带(包括白鹤观、大理会馆、迤东会馆,永昌府城仁寿门、状元楼等),老营李家大院,汉营东岳庙等文物单位的保护修缮和开发利用。

红色文化类文物保护传承和利用项目隆阳区革命文物带(主要包括抗日江防遗迹群、梁金山故居等)等抗战遗址保护修缮和利用项目。

2.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1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设工程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充分利用已有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民族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调查方法和手段,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存续状态、生存环境、传承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更广泛、深入、系统的调查,集中掌握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变化。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逐步调整和完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类别构成、民族构成和地域构成,扩大和丰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永子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引领,积极推进香童戏、甲马画等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设工程

推进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建设。积极推进各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完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建设。对历史文化价值高、特色鲜明的彝族舞蹈“擦大钹”、民间手抄纸工艺、彝族民间风俗礼仪等各类保护项目的重点代表性传承人情况,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的采集记录构建代表性传承人档案体系。

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积极挖掘民间传统手艺人、艺术家资源,以被命名的138位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为骨干力量,鼓励开展家族传承和带徒授艺、传习研修和培训体验等活动,支持区内院校开设代表性传承人专业课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培养后继人才。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等方式,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交流、研讨活动,不断提高传承人的学习能力、文化素养、审美水平和创新意识,高质量推进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

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

强化非遗文化传承展示。依托永子文化产业园和东城区非遗(民俗)文化中心,深入挖掘永子、甲马画、乌铜走银、土陶、傣锦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推进传承展示、科普教育、互动体验等科普研学功能打造,促进非物质遗产的开发利用。

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优化提升芒宽乡芒龙村拉仑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潞江镇石梯村白寨德昂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潞江镇芒旦村老城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等3个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宣传展示功能。整合潞江镇赧浒、瓦窑镇小浪坝、蒲缥镇塘子沟等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以保护传承、合理开发为核心,通过历史风貌和民族特色保持、传统文化生态保护、特色旅游功能打造,培育一批文化生态保护区。

促进遗与旅游的联合创新整合优选隆阳区以“洞经音乐”、彝族“擦大钹”、“香童戏”等为代表的非遗项目,以非遗工坊、非遗餐厅、非遗展馆、非遗商店、非遗演艺等形态嵌入景区景点,通过创意特色演艺、民俗节庆互动、工艺制作体验、文创商品展销等业态产品,增添游客的感官享受,提升互动乐趣,加深文化体验,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景区景点、乡村旅游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专栏6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重点项目

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建设:隆阳区永昌民俗博物馆建设项目、保山非遗文创产业园建设项目。

6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优化提升现有芒宽乡芒龙村拉仑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潞江镇石梯村白寨德昂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潞江镇芒旦村老城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等3个保护区;积极培育潞江镇莫卡村赧浒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瓦窑镇小浪坝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蒲缥镇塘子沟村文化生态保护区等3个保护区。

(三)提高文艺创作水平培育文化精品力作

实施文艺作品提升工程,加强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创作生产,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携手并进,不断推出彰显全区文化内蕴、人文新气象和新风貌的文艺精品。

1.培育打造文艺精品力作

提升优化文化演艺精品继续推进完成文化栏目《人文永昌》的创作,加强对隆阳名人、名家的宣传,依托隆阳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近年改革发展的成就加强文学创作和宣传推广创作和推广。以“永昌文化”、“古道文化”、“滇西抗战文化”等为核心,通过舞台演艺、文化诗歌、影视栏目等形式,讴歌故乡的辉煌历史,扩大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知名度。

创意开发传统文艺作品整合建立全区民族民间音乐、戏剧、曲艺、舞蹈等资源数据库,加大对香童戏、傣戏、传统花灯等传统艺术的扶持力度,将传统艺术融入现代元素和时代特色,创意打造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推进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创意开发。

引导鼓励基层文艺创作。鼓励文艺作品的创作,建立以移风易俗、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家教家风等为主要内容的文艺作品创作激励机制。成立文艺协会,组织师资力量,对乡村文艺作品进行帮助指导、宣传推广、评价奖励等,推动农村文艺剧(节)目、乡土文学等的繁荣发展。

2.强化精品文艺发展保障

建立文艺作品评价激励体系建立全区文艺创作扶持、评价和管理办法,完善文艺评价激励机制和艺术评价体系,推进开展新剧目、新乐曲、新歌舞、新文学等门类的展演、比赛和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其繁荣文艺创作的激励作用。

加强文艺队伍建设。挖掘基层文艺人才,积极对接云南省“三区”文化人才培育试点工作,推进基层文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具有文化艺术专长、热心文化事业的专业、业余人士为基层提供文化服务指导,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文艺展演、文化讲堂等活动,加强文艺队伍培训。引导鼓励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扎根基层、扎根生活,激发创作潜力,提升文艺原创水平。

加强优秀文艺作品的推广传播。继续办好“春节农民狂欢月文艺晚会”、“隆阳区群众文艺优秀节目展演”等品牌文艺活动,深入开展“送戏下乡”文艺惠民演出活动。积极参加市、省和全国性文艺赛事和展演活动。推动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

(四)落实文化惠民工程推进文化共建共享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加大公共文化场所开放力度。推进隆阳区图书馆、保山名人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开放力度,切实落实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按规定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

开展文化服务进基层活动。持续开展“书画进校园”、“到人民中去”等文艺主题活动,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读书科普、文艺讲座、手工制作、戏曲展演、文艺晚会等各类文化活动送到村(社区)文化室,送到基层群众身边。确保每个行政村每年看3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持续开展“书香满隆阳”系列阅读活动,实现公共图书馆每年下基层的流动服务次数不低于30次。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8场以上,流动展览6场以上。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培育挖掘和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基层文化业态,发挥公共文化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农家书屋、文化传习室、乡村文化馆等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阵地作用,不断提升基层文化人才的能力水平。

保障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以公共文化机构、社区和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设置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务工人员、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满足各类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需求。

(五)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夯实文化发展基础

1.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1促进文化行业全面发展

提升优势文化产业推进优势文化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提升以南红玛瑙、永子围棋、刺绣等为主的工艺美术品制造业,以及以彩陶、土陶为主的艺术陶瓷制造业,加强全区文化产品的创新研发,推动工艺美术产品与日用品、休闲用品、旅游商品等的有机融合,打造适应大众消费的文化艺术产品。推进3D打印等新技术与传统工艺美术的融合发展,促进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模式的运用。

培育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发展设计服务业,促进传统工艺美术品、民族服装服饰、家居用品、珠宝首饰等消费品制造业向时尚产业转型;以创意设计为引领,提升城市建设、地产开发、乡村风貌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青华海湿地公园、保岫广场、板桥青龙街等人文空间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业,完善城市娱乐服务,积极引进健康型、连锁型娱乐场所入驻,培育和扶持网吧、电影院、KTV、电玩城、娱乐会所等本土娱乐场所,推进城市文化休闲娱乐综合体建设;做强文化旅游服务,鼓励文化创意、演艺、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与旅游资源的一体化开发,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演艺精品和文旅商品;支持文旅特色街区、文博遗产景区、文旅特色村镇、文化娱乐节庆、文旅创意演艺等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参与式、体验式文旅业态产品,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创新。

2强化科技带动融合创新

培育“数字文化”新型业态。加快发展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数字文化产业,培育发展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

促进传统文化行业创新升级。推进高新科技在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会展等传统文化行业中的应用,推动传统文化行业在内容创作、传播方式和表现手段等方面创新,提升传统文化行业发展活力。

3培育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综合产业特色、规模体量、发展潜力等条件,重点遴选南红玛瑙、永子围棋、金鸡土陶、民族纹饰等主题突出、基础良好、具有较强盈利能力的文化产品,以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为载体,提升改造传统文化业态,以文化内容创意、产品加工生产、商品市场营销和文化创意体验为重点,推动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利用区域内老旧厂房、街区、仓库等更新改造为富有文化内涵和人文气息的产业发展空间、艺术生活空间、文创体验空间,打造文化新地标。结合园区自身发展定位,依托园区内商业空间因地制宜开发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科普研学、商贸购物等文化消费新业态。完善园区智慧平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打造一批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专栏7 “十四五”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8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永昌文化产业园区、南红文化产业园、南亚东南亚围棋文化交流中心、板桥非遗文化街区、保山金鸡口袋豆腐文化园、金鸡土陶文化产业园、比顿咖啡产业文化园、保山非遗文化产业园。

2.打造地域文化品牌

1营造隆阳文化品牌发展新氛围

打造“文化永昌”城市品牌。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培育打造“永昌玉石”、“永昌纹饰”、“永昌文创”、“永昌匠人”等系列文化品牌IP,构建以永昌文化为核心,生态文化、珠宝文化、民族文化、哀牢文化、古道文化、抗战文化等为支撑的文化品牌矩阵,推进全区特色文化品牌建设。

加强文创展会品牌宣传。主动对接“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等省内外文化展会平台,积极参与文化与创意、科技等融合发展的专业化展会。谋划举办“隆阳文化创意设计年”活动,搭建要素交易平台和设立文化创意奖励,营造城市创意氛围。

开发原创设计产品品牌。推进建立隆阳区特色文化资源素材库,以保山永子、保山南红玛瑙为引领,以傣锦、金鸡土陶、特色银器、民族刺绣等为辅助,以文化元素和现代产业设计的有机结合为手段,加强自主文化产品品牌建设。

2提升文化企业品牌培育意识

突出骨干文化企业品牌引领积极培育拥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保山永子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云南窑上陶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保山院派南红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保山市扬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文化企业品牌和文化产品品牌,提升文化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形成骨干企业带动效应。

加强中小微文化企业品牌建设。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在活跃文化市场、激发产业活力、促进文化创新和增加社会就业、丰富文化供给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持众创空间和文化创意街区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微文化企业和个人工作室,积极推动文化隆阳品牌智库建设,支持中小微企业品牌建设。

3举办特色文化节庆赛事

优化提升高黎贡山国际观鸟节、“中国·保山”永子杯围棋大师赛、永子围棋邀请赛、史迪威公路汽车越野赛等节庆赛事,积极承办中日韩围棋擂台赛、中国杯国际定向越野巡回赛等比赛,推进国际化和特色化的文旅节庆赛事品牌建设。办好保山小粒咖啡文化旅游节,提升端阳花市、哀牢犁耙会·农民狂欢节,开展永昌文创节、南方丝绸古道寻访节、潞江坝木棉花文化旅游节等一批特色文化节庆;挖掘各乡镇街道特色主题,推进构建“一地一特色,一月一节庆”的民俗节庆体系,强化文化节庆娱乐体验。

专栏8 “十四五”特色文化节庆四赛事重点项目

10个文化节庆赛事项目:高黎贡山国际观鸟节、“中国·保山”永子杯国家围棋大师赛、永子围棋邀请赛、史迪威公路汽车越野赛等4个国际性节庆赛事;保山小粒咖啡文化旅游节、保山端阳花市、哀牢犁耙会·农民狂欢节、永昌文创节、南方丝绸古道寻访节、潞江坝木棉花文化旅游节等6个特色化节庆活动。

3.释放文化消费潜力

提高文化消费供给质量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引导文化企业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趋势,积极发展文化电子商务,推广电子票、云排队等网络消费新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便捷的文化产品服务和消费体验。

丰富文化消费场所。推动文化中心、文化街区、文化广场、文艺演出院线等文化场所的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加强文化消费项目的拓展和创新。支持图书出版、影视、演艺等文化企业开展文化消费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等活动。

培养文化消费习惯。持续举办“端阳花市”、“永昌文化博览会”等节庆和展览等活动,培育地方文化消费活动品牌,拓展文化消费市场,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氛围。加大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投入,通过对剧院、电影院等文化消费场所实行补贴、奖励等方式,引导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培育文化消费习惯,提高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能力。

二、 重内涵,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典范

积极推动隆阳区文化和旅游与相关行业多层次、多维度融合,开发文博精品、康养旅游、夜间文旅消费、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新产品,促进文旅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推进区文化旅游品牌创建,通过打造旅游度假区、文旅融合示范区、高A景区、旅游名镇名村等文旅品牌,全面推动区文旅品牌化高质量发展。

(一)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新产品

1.文化遗产旅游新业态新产品

立足全区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加强文化保护传承,依托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文化遗址、民俗文化聚集地等,通过修复、整理、保护、研究、展示等措施,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开发。大力发展科普教育、研学体验、休闲娱乐等业态,打造考古遗址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等项目产品。

专栏9 “十四五”文博遗产旅游类重点项目

1个考古遗址公园:汉庄城址考古遗址公园。依托汉庄城址文物保护单位,将遗址整合通过展陈、模拟复原等方式集中展示遗址本体风貌、历史文化信息与可移动文物,构筑遗址核心保护区;丰富遗址的旅游功能,植入考古体验、文创休闲、康养度假等可观、可游、可互动、可体验的文化旅游业态,整体打造集历史遗址保护、文化研学、休闲旅游、创意娱乐等为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

2个重点历史文化旅游区:潞江土司府文化主题区、仁寿门及太保山文物带永昌文化旅游区。保护修缮各文保单位,配套文化展陈、文创体验、休闲游憩等服务设施,建设集观光游览、教育研学、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历史文化旅游地。

2个重点红色文物旅游区:保山滇西抗战主题公园、保山红色旅游环线、。整理修复各红色文化遗址,配套完善标识标牌、旅游厕所等服务设施,提升优化陈列展览设施设备,以滇西抗战为核心丰富打造爱国教育、国防教育、文创娱乐、红色演艺等主题业态,打造综合性红色文化旅游区。

1个重点民俗文化旅游区:保山民族文化大观园(东方大峡谷水火文化园)等民俗文化旅游区。对隆阳区的傣族、彝族、傈僳族等民族特色进行传承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广场、民俗体验区等,培育民族特色餐饮、手工艺品、服饰等文化旅游商品,打造民俗体验、歌舞演艺、传统体育赛事、民族村寨寻访等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民族地区旅游核心吸引力,打造主题明确、内容丰富、体验性强的民俗文化旅游区。

2.主题娱乐旅游新业态新产品

建设一批主题游乐区。以主题娱乐旅游区、游乐园、主题公园为载体,着重娱乐、体验、互动等热点元素,或强化科技,以人工智能、AR全息、3D沉浸、VR交互等为重点,推进开发文化游乐、童话世界、影视拍摄、数字娱乐等主题娱乐新产品,培育打造多体验、强参与、寓教于乐、健康文明的主题游乐旅游。

专栏10 “十四五”主题娱乐旅游新业态新产品重点项目

8个主题游乐旅游项目:高黎贡山国际观鸟基地、高黎贡山水果童话小镇、蒲缥花果小镇、潞江农场民宿及水上乐园建设项目、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傣韵欢乐水寨、隆阳区高黎贡数字未来景区、保山青华海美美欢乐世界游乐园建设项目、怒江漂流项目。

3.旅游演艺新业态新产品

由文化和旅游局牵头,与各乡镇街道演艺队伍从曲目创作、排练演出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根据文化旅游特色,策划创作与全区特色、风格、气质相符的演出、电影、出版等文艺精品,重点开发以《寻迹钹魂》、《怒沧春潮》等为代表的系列经典、原创旅游演艺产品,讲好隆阳故事,补齐隆阳区文化“娱”的短板。

专栏11 “十四五”旅游演艺新业态新产品重点项目

8个旅游演艺新业态新产品:隆阳区提升优化舞蹈《寻迹钹魂》、情景歌舞《怒沧春潮》、舞蹈《永子传棋》、歌曲《相约青华海》《花开新隆阳》、花灯小戏《首付惊梦》等文艺演出,创意开发打造高黎贡国际精品咖啡文化园全息影像演艺、永昌府城沉浸灯光演艺等舞台剧目。

4.科普研学旅行新业态新产品

引导和鼓励重大文旅项目与全市及周边地区中小学的对接,开展多元化研学旅游。以科普知识为目的,以文旅项目为载体,按照“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方式,打造“红”“古”“绿”主题研学旅行。整合区内各类科研基地、场馆园区、国家A级景区、爱国教育基地等,针对不同场所和主题,实施爱国主义教育、革命遗迹展陈、军事体验训练等红色文化研学,推进历史科普、体验考察、学院培训等历史研学旅行,开展生物科普、丛林探索、野外拓展、田园体验等绿色研学。

专栏12 “十四五”科普研学旅行新业态新产品重点项目

3个“红”主题研学:金鸡乡革命老区红色研学基地、保山滇西抗战主题公园研学基地、抗日江防遗址爱国教育基地。

3个“古”主题研学:汉庄城址历史研学基地、保山永子研学基地、水寨-平坡丝绸古道研学基地。

3个“绿”主题研学:高黎贡山生态研学基地、热经所经济作物研学基地、光丽研学旅游景区。

(二)开发康养旅游新业态新产品

以优质的山林、草甸、湿地、温泉及生态农业等为基础,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培育打造森林康养、温泉康养、生态康养、田园养生、康体运动等业态产品。

1.建设森林康养产品体系

立足《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全域森林康养试点专项规划》,以中心城市森林康养基地和高黎贡山国家公园为核心,聚焦以西山片区高山避暑森林康养、东山哀牢特色文化森林康养、中心城区森林与医养结合的综合康养、高黎贡山-怒江峡谷国际级四季康养等度假产品为重点的森林康养产业布局,打造集综合型、康复型、养老型、运动型、休闲型等森林康养产品于一体的全域森林康养旅游胜地。

2.优化温泉康养度假产品

依托保山市“世界地热温泉博物馆”品牌,以高黎贡山-三台山温泉度假与森林康养为引领,推进潞江坝生态温泉、怒江沙滩温泉、蒲缥和金鸡大众温泉等多类型温泉度假项目的开发建设和优化提升,积极探索“温泉+景区”、“温泉+康疗”、“温泉+游乐”、“温泉+农业”等开发模式,推动传统温泉洗浴向康疗、休闲、娱乐等方向转型发展,丰富温泉业态产品内容,提升全区温泉康养度假氛围。

3.打造生态康养度假产品

依托全区良好的气候环境、山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坚持依法依规和绿色发展原则,以湿地公园、草原公园等为载体,开发以生态养生、湿地体验、湿地研学、草甸民宿、草甸休闲、康体健身、养老度假等业态为核心的生态康养度假区,推进生态建设与文旅发展的有效融合。

4.开发田园养身度假产品

整合全区茶山、果蔬基地、咖啡产业园等资源,将健康养生与生态农业相结合,以“食养”推进养生膳食、健身轻食、绿色蔬果等发展,以“体养”推动田园休闲、农事体验等发展,着力培育集环境养生、美食养生、运动养生等于一体的田园养生度假产品。

5.培育康体运动度假产品

以高黎贡山、道人山、香柏场、怒江、澜沧江等为依托,积极发展徒步、登山、拓展训练、野外露营、皮划艇、垂钓等山地、水上休闲运动。结合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特色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推进旅游与体育、健身、户外活动的融合发展,打造本土特色康体运动旅游产品。

专栏13 “十四五”康养旅游新业态新产品重点项目

10个康养旅游新业态新产品:世外乡村·高黎贡勐赫小镇、潞江坝咖啡文化主题康养区、茶文化康养旅游区、隆阳区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项目、潞江坝温泉康养度假区、芒合康养旅居度假区、潞江坝国际户外运动基地、高黎贡自然公园户外运动区、青东公园温泉康养项目、金鸡温泉康养项目。

(三)培育夜间文旅消费新业态新产品

1.建设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城市

整合全区夜间活跃街区、文体商旅综合体、旅游景区、文化商业区域等资源,以培育“夜景、夜游、夜娱、夜秀、夜宴、夜购、夜健”业态产品为重点,将文化、科技、娱乐、演艺充分与夜间生活相融合,开发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夜间文旅休闲街区、特色消费商圈,打造集城区、景区、街区、商区于一体的夜间经济体系,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

2.打造一批旅游休闲街区

整合青龙街、凤仪古街、蒲缥老街等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气韵的特色街道,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为方向,推进街区夜间文旅消费场景设计和主题营造。深入挖掘街区文化内蕴,引入区内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出沉浸式演艺、非遗互动项目和3D灯光秀、街头艺术表演等常态化、品质化、特色化夜间文旅消费体验产品,延伸文旅消费链条。充分利用街区内民间文博场馆、故居老宅、特色院落等场所,植入有本土独特IP价值、有回味体验的美食美宿、休闲购物、手工文创等业态,推进文旅商资源在街区内的有机联动和集约利用,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元化、多方面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

3.开发夜间文旅消费业态产品

深入挖掘全区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特色,积极融入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中,推出特色美食、手作体验、拍照地标、网红打卡点、文化节庆、竞技表演、演艺剧场等具有吸引力、趣味性和体验的“夜游产品”。引导和支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4K/8K超高清、无人机等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发展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等夜间产品,丰富夜间虚拟体验。推出夜间书房、夜间影院、夜间非遗工坊等特色项目,培育夜间文化和旅游新品牌,营造全区良好夜间消费环境和氛围。

4.完善夜间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

合理配置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咨询服务、夜间标识、景观小品、休闲设施、环卫设施、供水供电、公共WiFi、休息座椅、夜间照明等配套设施。完善污水处理、餐饮油烟处理、垃圾分类处理、旅游厕所设置等配套服务。加强夜间交通出行保障,在夜间景区、夜间特色街区、文化消费集聚区及周边道路适当增加夜间临时停车位、出租车候客点。合理增加夜间公共交通运行班次、延长运营时间,强化夜间各种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

专栏14 “十四五”夜间文旅消费新业态新产品重点项目

1个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城市:隆阳区

8条旅游休闲街区:仁寿门历史文化街区、明昌园步行街、五洲国际休闲街区、吾悦茶马印巷街区、太保集萃步行街区、金鸡凤仪古街、板桥青龙街、蒲缥老街。

(四)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新产品

1.建设田园综合体

依托规模化农业基地,以“田园+社区”一体化发展为重点,推进西邑蚕桑、潞江坝小粒咖啡、热带水果、板桥茶叶等田园综合体建设。整合区内重点果蔬、小粒咖啡、茶叶、桑蚕等农业基础,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做大做强传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创新农业生产过程、场景和农产品的展示形式,稳步发展创意农业,开展农事体验活动,开发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耕文化体验、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产品,有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高效利用的原则,加强田园综合体区域内“田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田园综合体。

2.创建精品示范村

根据云南省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建设要求,积极推进大官庙社区、田坝社区、青岗坝村、海棠洼社区、丙闷村新寨村、芒旦村、莫卡村等一批自然人文资源较优、产业特色突出、文化旅游基础较好村庄创建精品示范村。以行政村为单位,以“生态保护,绿色开发”为原则,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深入挖掘村庄农业产业、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等资源,因地制宜开发休闲农业、乡土体验、乡村度假、乡村文创等业态产品,推进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值。统筹村庄建设改造、公共服务提升、村容村貌整治、环境绿化美化、特色文化培育发展、乡村旅游示范培植等工程建设,将精品示范村创建活动与项目建设统一起来,高标准高质量创建精品示范村。

3.建设美丽旅游村庄

按照云南省美丽村庄建设标准,巩固海棠村、官屯村等省级美丽村庄创建成果。在上田坝、营门口、上河湾等市级美丽村庄创建基础上,加强乡村特色文旅产业培育和品牌建设,优化提升村庄风貌、人居环境、服务设施,积极推进省级美丽村庄创建。优选上魏家村、小浪坝村、鲁图村等特色乡村,以原住民生活区域为核心,通过特色化文旅项目开发、园林化乡村景观打造、生态化郊野田园建设、景观化农耕环境营造,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一村一品”的美丽旅游村庄。

4.培育农业现代产业园

依托小粒咖啡、热带果蔬、中药材等种植基础,以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为重点,积极打造一批“生产+加工+科技+品牌”一体化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推进园区文化旅游业态培育,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将产业园建设与民俗风情、本土特色有机结合,结合农业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植入景观观赏、主题创意、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业态,高品质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

5.建设休闲农业庄园

依托蔬果、咖啡等优势农业资源和现有农庄,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深入拓展农业功能,探索“庄园+基地”发展模式,以家庭农场、有机农场、生态农庄、休闲农庄、农场庄园等为载体,推进农林牧渔业与种养加工、现代物流、休闲娱乐、涉农服务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集田园休闲、农事体验、文化创意、乡村度假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庄园,促进传统农业种植经济向庄园经济发展。

6.丰富乡村休闲旅游新产品

充分挖掘傣族、彝族等特色民族歌舞、饮食、建筑、节庆等民族文化资源,推进民族文化研学基地、乡村创客基地发展,打造参与度高、体验性好、娱乐性强、吸引力足的乡村旅游旅游产品。以娱乐性、参与性为导向,以文化创意为抓手,提升哀牢犁耙会、芒宽火把节等传统民族节庆,培育打造热带水果狂欢节、咖啡品鉴节等现代节庆,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与文化研学、康体养身等融合,打造研学教育、田园养身、亲子娱乐、民宿客栈等乡村旅游业态产品。优选隆阳区咖啡、热带果蔬等农特产品,刺绣、彩陶、银饰等民间手工艺品,提升创意设计水平,开发乡村旅游商品,崔进“后备箱经济”发展。

专栏15 “十四五”乡村旅游类新业态产品重点项目

3个田园综合体:西邑乡绿水篷现代蚕桑田园综合体、潞江坝田园综合体、蒲缥特色水果田园综合体。

18个精品示范村:河图街道大官庙社区、田坝社区、魏家社区;金鸡乡育德社区、黄毛社区;板桥镇双脉村、左所村;汉庄镇青岗坝村(青谷·青尘);西邑乡下坝社区;丙麻乡小寨村;水寨乡海棠社区;瓦窑镇横山村;杨柳乡茶花村;蒲缥镇王头寨社区;潞江镇丙闷村、新寨村、莫卡村、芒旦村;

19个美丽旅游村庄:河图街道田坝社区上田坝村、金鸡乡育德社区营门口村、蒲缥镇杨三寨村、瓦窑镇上河湾村、西邑乡下坝社区羊位村、河图街道上魏家村、瓦窑镇下麦庄村、瓦窑镇小浪坝村、潞江镇芒颜村毛草坪、潞江镇独树村、芒宽勐古村、西邑乡鲁图村、西邑乡乌马村、西邑乡补麻村、芒宽大峡谷村、瓦房乡二道桥乡村旅游、丙麻乡小寨村、丙麻秀岭村、汉庄镇金竹田村。

8个农业产业园区:保山市小粒咖啡特色产业园、新寨万亩咖啡示范园(新寨万亩咖啡园景区)、江东火龙果示范园、芒棒果蔬示范园、百花岭沃柑示范园、金鸡乡现代农业产业园、潞江农场农垦文化体验园、丙麻橘子示范园。

10个休闲农庄:山顶1号咖啡庄园、新寨二号咖啡庄园扩容、丙闷古树群六国咖啡庄园、潞江镇新城农场休闲农庄、潞江农场金康生态休闲亲子农旅建设项目、保山清咖咖啡庄园建设项目、瓦窑水磨坊农庄、隆阳区民族民俗精品庄园建设项目、云黎咖啡庄园、邵氏咖啡庄园。

(五)实施文旅品牌建设工程

1.打造省级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依托高黎贡山世界级资源优势,以及永昌历史文化特色,按照“分期推进、渐次突破”的发展步骤,通过补齐道路交通短板,提高产品丰度、构建精品住宿、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推进社群化运营等系列措施和行动计划,推动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作,结合永昌府城文旅特色小镇建设适时启动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

专栏16 “十四五”旅游度假区品牌重点项目

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提升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依托高黎贡山优势资源,按照“一江两岸”的空间布局,推进温泉康养、生态度假、水上娱乐、生物研学、古道寻踪、文化体验等业态建设,提升高黎贡山核心吸引;以高黎贡勐赫小镇建设为引领,丰富咖啡主题双创中心、咖啡风情商业街区等建设,做足保山小粒咖啡品牌支撑;推动度假区内热带水果种植业和傣族风情等特色乡村的旅游功能打造,发展以农业、民俗、生态等为特色的配套项目;完善服务设施建设,改善道路情况,增添标识标牌和沿途垃圾桶、旅游厕所、观景平台等基础设施,补充特色傣族美味、风情民宿、文创商品等,优化度假区消费结构。

永昌府城文旅特色小镇:培育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以永昌文化为依托,选址隆阳区青华海片区,规划面积700亩,结合隆阳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以唐朝风格复建主要街道和特色坊肆,通过构建基础服务设施、完善文化旅游要素、打造文化体验活动、建设宜居宜游社区、活化永昌文化内蕴等措施,再现永昌72街82坊,并充分结合科技手段,融入声光电和智能化技术,引入温泉业态和产品,打造集文化体验、特色餐饮、康体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2.培育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瞄准“文化特色鲜明、旅游资源丰富、文旅融合要素和市场主体集聚、产业配套体系完善”的发展目标,积极推进永子文化旅游区打造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一是集聚文化和旅游产业要素,整合永子、南红玛瑙、彩陶等体现本土特色、具有较高价值的文旅资源,以板桥永子小镇、板桥青龙街、南亚东南亚围棋文化交流中心为载体,形成产业集聚区。二是打造文化创意中心和文化创客空间,形成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配置的“文化创意集市”,促进文旅创意产品开发、体验、展示和消费。三是丰富文化和旅游业态产品,植入小剧场、艺术廊道、非遗大师工作室等文化空间和内容,利用现代技术,创新开展数字化、沉浸式、互动性“科技+”文旅融合应用场景设计,建设集文化创意、娱乐体验、度假休闲等主题为一体的文化和旅游综合体。四是强化产业主体培育,培育壮大保山市永子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保山院派南红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云南窑上陶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形成骨干企业,促进中小微文旅企业发展壮大。五是搭建公共服务综合平台,提供产业咨询、创业孵化、融资推介、市场推广、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服务,优化文旅产业创新创业环境。六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咨询服务中心、标识系统、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设施。

专栏17 “十四五”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品牌重点项目

永子文化旅游区:创建打造为省级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选址青华海片区,以青华海、永昌阁、南亚东南亚围棋文化交流中心为依托,建设永子休闲文化街区、温泉康体疗养基地、国际温泉养生酒店、永子文化产业街区、永子文化博物馆、青少年研学培训基地、国礼展销中心、永子系列产品生产区等;推进文化旅游服务功能,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成集永子文化全面展示、玛瑙公盘集中销售、彩陶工艺产业化生产销售、8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非工艺礼品制作、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体验等产业链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打造全国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和省级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

3.创建一批国家高A级旅游景区

在高标准、高品质创建A级景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景区产品品质的提升,打造景观、主题、体验亮点,点燃游客旅游热情,延长景区可游玩时间,推进“四季产品、四时产品”开发,增强景区吸引力。创新景区文化和旅游业态,开发体验式、科技化的新型业态。完善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标识体系、智慧体系等配套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细节化、智慧化的服务。推进资源整合,构建以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的大景区体系,打造“小镇、田园综合体、旅游乡村”+景区发展模式,逐步推进以景区为核心吸引,以小镇、田园综合体、旅游乡村、特色民宿集群等为消费承载的旅游目的地建设。力争到2025年,新创建4A级旅游景区4个、3A级旅游景区10个。

专栏18 “十四五”高A景区创建重点项目

创建7个4A级景区:香柏场国家草原公园自然景区、百花岭-阴阳谷生态旅游区、潞江镇新寨咖啡第一村、东山森林公园景区、高黎贡勐赫小镇、高黎贡国际精品咖啡文化园、牧云栖。

创建10个3A级景区:丙闷咖啡庄园景区、芒宽三叠水景区、瓦渡石林景区、西邑千佛洞景区、太保公园、板桥青龙街、青岗坝青谷青尘景区、坝湾咖啡庄园景区、农垦文化园景区、诸葛堰景区。

4.打造文化旅游名镇和名村

切实加强旅游名镇创建工作。依托旅游景区、度假区、历史文化名镇等资源,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培育一流旅游名镇。重点推进潞江镇、金鸡乡旅游名镇创建工作,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保护开发为重点,突出本土生态、文化和乡土特色,推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健全旅游服务功能、整治街区及周边环境风貌、突出旅游集散和辐射作用,打造鲜明的旅游形象和品牌,建设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于一体的旅游名镇。

扎实推进旅游名村创建工程。优选红岩村、汉营村、水寨村、坡脚村等村庄,依托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规模农业及特色乡村风貌,打造乡土特色景观、乡村文创基地、精品农家乐、特色民宿、生态庭院等产品业态,实施环境治理、产业扶持、服务完善、素质提升等工程,构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发展格局,推进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专栏19 “十四五”文化旅游名村品牌重点项目

4个省级旅游名镇潞江镇、金鸡乡、板桥镇、芒宽乡。

6省级旅游名潞江镇新寨村、赧浒村、潞江镇丙闷村、河图街道大官庙村、水寨乡海棠洼村、金鸡乡育德村。

三、补短板,夯实公共服务设施新基础

实施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旅游要素配套,推进旅游智慧化建设,为全区文化和旅游发展打牢新的基础。

(一)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

以“运游一体化”为核心,结合全区“十四五”交通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以区域互联互通、城乡一体化建设、便捷为民为理念,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主客共享、特色突出的“快进慢游”交通体系。

1.打造“快进”旅游交通体系

1构建“快进”旅游交通网络基础

通过民航、铁路、轻轨、高等级公路等的提升建设,构建“快进”交通网络,提高隆阳区文化旅游通达性和便捷性。完善提升保山云瑞机场,通过延长跑道、新建塔台、新建通用机坪等措施,推进机场改扩建;积极引进知名南方航空、四川航空等公司,力争面向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新开航线,推动重点文化旅游市场的客源输送。构建铁路交通基础设施,继续推进大瑞铁路保山段的建成运营,规划建设保山至泸水铁路、保山至临沧铁路;与铁路列车广播、杂志宣传媒体合作,在列车经过隆阳段时播报隆阳文化旅游宣传稿等,促进铁路运输引客。加强完善高等级公路建设,推进G56 老营至板桥段改线工程(北庙水库段)、泸水至腾冲高速隆阳段、S219腾冲至泸水隆阳段等交通要道的建设,完善提升隆阳区外部公路可进入性。

2健全“快进”旅游交通枢纽服务功能

推进云瑞机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提升优化机场航站楼服务设施建设,配备旅游服务中心,提供隆阳区旅游信息咨询、旅游票务预订、自驾车租赁等服务。开通直达隆阳城区的公交路线,开通直达各大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巴士,提高全区旅游交通换乘便捷度。

完善铁路站点旅游功能建设。健全大瑞铁路保山站的旅游服务功能,推进客运站房、站前广场、客运换乘站点等综合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设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旅游票务预订、旅游交通换乘等服务于一体的“运游一体化”服务中心游客。

优化提升公路交通枢纽旅游服务。提升完善潞江坝服务区、蒲缥服务区、板桥服务区等高速公路服务区文化旅游功能,打造集游线咨询、旅游购物、特色食宿等功能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区;推进保山东部客运枢纽站与隆阳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中心一体化建设,完善客运物流、票务咨询等功能,提升打造集旅游中转集散、美食住宿、特色商贸购物、文旅活动会展等于一体的复合型、多功能的集散服务中心。

专栏20 “十四五”“快进”旅游交通网络

“快进”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保山云瑞机场;大瑞铁路隆阳段、保山至云县至临沧铁路、保山至泸水铁路、隆阳区潞江至芒宽轨道交通,S219泸水至腾冲隆阳段、G56 老营至板桥段改线工程(北庙水库段)。

“快进”旅游交通枢纽:保山云瑞机场服务中心、大瑞铁路保山站潞江坝服务区、蒲缥服务区、板桥服务区、保山客运南站、保山东部客运枢纽。

2.构建“慢”旅游交通网络

1构建“慢游”交通网络基础

打造环通全域的旅游干线公路网络。加快S219 泸水至腾冲公路潞江坝段、S237德勐线隆阳段芒宽至潞江美丽公路、隆阳区保山坝旅游环线公路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和提升改造,结合现有国道、省道提升建设,推进沿线道路的景观亮化、环卫设施、旅游标识、观景平台、休息站点等服务设施的设置和完善,打造环通城乡、功能完善、导视明晰的旅游干线网络。

构建“城景通”、“景景通”旅游支线公路体系。通过实施道路路面拓宽、提级硬化、景观绿化美化、旅游标识体系完善等建设工程,推进S228至香柏场国家草原公园等通景公路的建设,促进城区与景区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旅游交通的无缝对接,构建隆阳区“内畅外联”的旅游交通网络。

提升建设特殊旅游公路。引入风景道、生态绿道、旅游徒步道建设理念,推进特殊旅游道路建设。开发特色旅游风景道,推进潞江木棉康养休闲观光廊道、澜沧江美丽公路、史迪威公路自驾车旅游观光道路等风景道的提升发展,强化和保护沿途原生态景观,以生态化为核心,进行景观植物配置、景观保护等沿途景观风貌设计;带动道路沿途乡村和产业发展,依托沿途各乡村特色、产业基础,以旅游为抓手,开展农家乐、特色民宿、休闲农业、风情体验等文化旅游产品;建设休闲点、露营地、观景平台等服务设施,完善风景道沿途配套设施。丰富绿道和徒步道建设,依托青华海湿地公园、香柏场草原公园、怒江、澜沧江等区域内山林小道、滨水道路等,以自然原始为核心整合、统一现状路面,保留道路本体的自然生态性;采用乡土植物进行自然式配置方式,优化沿路景观;完善徒步道、绿道、骑行道等沿途的旅游标识系统、环卫设施和安全防护设施;丰富道路沿途观景平台、游客休闲点、亲水平台等配套设施,规模、体量、形式应与生态自然、周边环境相协调。

2完善“慢游”枢纽场站旅游服务功能

鼓励乡镇客运枢纽拓展旅游服务功能。改建瓦房、杨柳、瓦渡、丙麻、蒲缥等乡镇客运站,以客运站为核心构建旅游咨询服务和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开展旅游咨询、票务预订、美食美宿、汽车租赁等功能服务,增开特色旅游专列、支持闲置客运班车向旅游包车转型,推进以游为产品、以站为基础、以运为保障的“运游一体化”客运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水运码头旅游服务建设。依托隆阳区澜沧江、怒江水运,加快瓦窑、兰津古渡等现有码头的旅游功能打造,推进新建怒江沿线码头、停靠点充分考虑文化旅游服务功能的融入,完善水运基础设施,增强码头的客运疏散服务功能,丰富码头自身的游览、旅游消费体验功能。

专栏21 “十四五”“慢”旅游交通网络

旅游干线:G219 泸水至腾冲公路潞江坝段、G555由旺至保场至老麦至盛家公路、S237 德勐线隆阳段芒宽至潞江美丽公路、G357大理界至瓦马至瓦房至杨柳至汉庄至丙麻至大田坝至昌宁县公路、(原S258、S228)老营至水寨至瓦渡至丙麻至西邑公路、隆阳区保山坝旅游环线公路。

旅游支线:G357线至香柏场国家草原公园连接路、上河湾至道人山旅游公路、油房村至香柏雪山旅游公路、隆阳区金鸡至宝鼎寺至东山公路红色旅游公路。

风景道:怒江西岸沿江木棉康养休闲观光廊道、史迪威公路(老保腾路)自驾车旅游观光道路、澜沧江美丽公路、潞江坝半山咖啡风情道。

徒步道:高黎贡山百花岭——南斋公房徒步旅游线路、怒江运动休闲徒步旅游线路、澜沧江生态旅游骑行道、香柏场高山草甸徒步旅游线路、道人山生态休闲徒步旅游线路、水寨-平坡永昌古道徒步旅游线路。

“慢游”枢纽场站:瓦房客运站、杨柳客运站、瓦渡客运站、丙麻客运站、蒲缥客运站、芒宽客运站、瓦马客运站、水寨客运站、西邑客运站;瓦窑码头、水寨兰津古渡码头、芒宽勐古码头、敢顶飞机场码头、潞江何家湾码头。

(二)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1.打造全域旅游集散体系

1推进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建设

依托保山东部客运枢纽站,以“主客共享一体化、建设运营市场化、设施服务人本化、互联互通智慧化、引领发展现代化”为理念,向游客展示隆阳区生态、文化、智慧方面的建设成果,高品质完善旅游集散、旅游咨询、旅游会展、文创中心、酒店住宿、餐饮娱乐等功能,打造“面向全市,辐射滇西,对接南亚东南亚”的文化旅游旅游集散中心。

2构建三级文化旅游集散体系

立足“一心两极三带四区”总体布局,打造以隆阳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中心为主,以大瑞铁路保山站、潞江坝游客服务中心为辅,以保山云瑞机场、多个客运站点为支点的“一主两副多点”三级文化旅游集散体系。以标准化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为基础,完善旅游集散服务与咨询预订功能,构建以散客自助游、团队旅游、旅游信息咨询、旅游集散换乘为主要运营内容,兼顾景区景点活动、票务预订、住宿预订、讲解服务,形成功能多样、产品齐全、设计精美、服务规范、主客共享的文化旅游集散和服务体系。

专栏22 “十四五”“一主两副多点”文化旅游集散体系

1个文化旅游集散中心:隆阳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中心。

2个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大瑞铁路保山站游客服务中心、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游客服务中心(潞江镇镇区)。

12个文化旅游咨询服务点:保山云瑞机场、芒宽咨询服务点、板桥咨询服务点、瓦窑咨询服务点、蒲缥咨询服务点、西邑咨询服务点、杨柳咨询服务点、瓦渡咨询服务点、丙麻咨询服务点、水寨咨询服务点、瓦马咨询服务点、瓦房咨询服务点。

2.建设自驾旅游服务体系

打造省级精品自驾旅游线路。充分发挥隆阳区大滇西中心城市的区位枢纽优势,联合瑞丽、德宏、怒江等州市,推进“保瑞姐”、“保怒德”两条省级精品自驾旅游线路的建设,全面提升区内道路通达条件,率先打通、提升改造影响自驾线路建设的断头路、瓶颈点,完善沿线休息站点和接待设施,共同打造云南省最具特色的精品自驾旅游线路。

建设区级主题自驾旅游线路。整合全区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要素,依托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乡村和交通干线,以高黎贡山、澜沧江、古道文化、滇缅公路等为主题推进区级特色自驾旅游线路建设,加快沿线汽车露营地、观景平台、游客休息站点、旅游厕所、应急救援点、充电桩、网络基站等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最美”旅游线路。

专栏23 “十四五”自驾旅游线路重点项目

2条省级精品自驾旅游线路:“保瑞姐”滇缅跨国风情自驾旅游线路、“保怒德”滇西边境民族风情自驾旅游线路。

5条区级主题自驾旅游线路:“高黎贡山生态秘境度假旅游”、“古道文化体验旅游”、“澜沧江户外休闲旅游”、“保山环坝乡村旅游”、“滇缅公路红色文化体验旅游”等5条主题自驾线路。

3.全面完善旅游标识系统

构建规范完善的文化旅游标识系统,完善道路交通指示牌、全域全景图、局部示意图、介绍牌、警示关怀牌、服务设施说明牌等六类导视标识。加快保山云瑞机场、瓦窑水运码头等交通道路沿线及交通枢纽场站,景区景点、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等旅游场所,博物馆、非遗文化中心等重要文化场馆标识系统建设。引导标识标牌设计与周边环境相结合,因地制宜推进标识系统的特色化打造,全面展现隆阳文化旅游特色。加强标识系统与区智慧旅游平台的衔接,通过标识标牌二维码“扫一扫”方式,为游客提供移动端区域全景图、旅游线路图、服务设施位置图、景点设施讲解等数字化导览服务。

4.持续推进旅游厕所建设

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在城市商旅综合体、旅游休闲街区、文化体育场馆、集散中心、客运站、景区景点等主要节点和人流集中地,建设AAA级旅游厕所;在城市主干道和休闲绿道沿线、城市公园等一般节点建设AA级旅游厕所,根据人流量和游客流向设置20%的A级旅游厕所。乡镇政府驻地公厕达2座以上,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达到1座以上,结合文旅发展情况,因地制宜推进重点乡村的旅游厕所建设。探索“以商养厕、商厕结合”的管理运营模式,探索旅游厕所与文旅消费门店“捆绑”的“以商养厕”模式;探索“生态厕所+驿站”模式,结合公厕配套服务功能拓展,打造微型商业体,推进“商厕结合”发展;探索“购买集中管养”模式,强化对旅游厕所的专业化、标准化管养,提升厕所管护水平。

5.开展爱国卫生专项行动

按照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要求,抓实抓细区内文化和旅游场所各项工作。开展“清垃圾”行动,确保文旅场所裸露垃圾全消除,合理布局垃圾桶并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实施“扫厕所”行动,维护文旅场所厕所“三无三有”,制定厕所“十洁六无”工作标准;推进“勤洗手”行动,合理配置洗手设施;开展“净餐馆”行动,全面落实“七个达标”,确保餐饮服务环境全面改善;落实“常消毒”行动,推进文旅场所常态化清洁消毒,做到清洁消毒全覆盖;实施“众参与”行动,推进惠民导览、“文明健康”游览活动等的举办,引导干部群众养成文明生活习惯。结合疫情常态防控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景区景点、旅游度假区、博物馆等文旅场所的“预约、错峰、限流、扫码、测体温、戴口罩”游览,全面营造隆阳健康卫生文旅环境。

6.强化安全救援系统建

依托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中心,设立综合救援指挥中心,统筹全区文旅活动安全;协调医院、疾病预防、公安、消防、气象、安全、社会救援机构等,成立文化和旅游救助应急小组,强化救援保障。建立健全区文化和旅游安全保障制度,针对旅游火灾、强降雨、踩踏、地震、意外事故等文旅突发公共事件,科学制定多种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推进文化和旅游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智慧化建设,通过广播、互联网、微信、手机短信等多信息预警发布渠道,给游客即时、充分、全面的信息支撑,打破政府、企业和游客间的信息屏障,提升文化和旅游活动安全性。

(三)提升旅游要素服务质量

1.完善旅游餐饮体系

打造特色旅游餐饮品牌加强传统菜系的挖掘及特色宴席的打造,以永昌火瓢牛肉、金鸡口袋豆腐等传统美食、民族特色餐饮为核心,打造“永昌名宴”、“古道风情宴”、“傣家长街宴”等特色美食宴席,引领隆阳饕餮美食盛宴。强化老字号及特色小吃的推广,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和美食,推进“芝兰轩”、“桂香楼”等店铺“名店”和“老字号”品牌建设,依托下村豆粉、凉鸡等美食,打造消费快速、便于携带的风味小吃。优选传统糕点、秘制酱料等特色美味,通过保鲜、便捷、特色化的包装,打造旅游食品。举办“隆阳美食节”、“隆阳小吃会”、“永昌文化创意小吃节”等美食节会活动,积极推广隆阳区特色餐饮,培育特色餐饮品牌。

优化旅游餐饮空间布局。依托仁寿门街区、太保集萃、明昌园步行街、板桥青龙街、金鸡凤仪古街等特色街区,通过植入传统美食及特色小吃,布局老字号店铺、开办特色美食宴席等措施,推进特色美食街区建设。通过打造主题餐厅或特色餐饮区,完善全区景区景点、旅游度假区、特色民宿村(群)等重点文旅项目的特色餐饮服务。结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特色及绿色农业优势,培育和开发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和庄园,发展壮大农家餐饮。

2.健全旅游住宿体系

结合全区文化旅游项目布局及建设情况,构建以高品质住宿为引领,以特色住宿为补充的旅游住宿体系。提升完善现有星级酒店,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酒店品牌,规范引导精品酒店、星级民宿、度假酒店、半山酒店等发展,满足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商务会议、野奢体验等中高消费客群需求。合理布局主题酒店、民宿客栈、休闲山庄、乡村酒店、旅游营地等旅游住宿设施,打造体现地域文化、兼顾经济舒适与品质服务的特色旅游住宿。推进旅游住宿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推动实现WiFi网络全覆盖、安全监控全覆盖,提升快速入住、自助退房、AI语音助手等智能服务。提升酒店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引入住宿管家发展模式,推进旅游住宿服务个性化、专业化发展。

3.丰富旅游购物体系

1构建特色文化旅游商品体系

依托丰富的物产资源和“隆阳乡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构建以“永昌甄选·隆阳乡耕”为品牌引领的特色文化旅游商品体系。

打造“永昌甄选”商品体系精选南红玛瑙、永子围棋等本土特色珠宝玉石商品,通过创新产品设计、创意礼盒包装、传播产品口碑、塑造商品品牌等措施,打造“永昌甄选”代表性礼物系列;深入挖掘隆阳区金鸡彩陶、乌铜走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打造独具地方文化特色,同时兼具时尚性、实用性、便携性的“永昌甄选”文创商品系列。

培育“隆阳乡耕”商品体系。严选比顿咖啡、康露春牌高山红茶等一批隆阳区云南省名牌农产品,进行隆阳特色化包装,扩大名牌农产品的宣传推广,构建“隆阳乡耕”名优农产品系列;推进“下村麸醋”、“蒲缥甜大蒜”等农副产品的礼品化包装和打造,培育“隆阳乡耕”风味农副产品系列;结合脱贫攻坚、助农增收的目标,精选沃柑、蜂蜜橄榄、魔芋等特色助农产品,以绿色无公害农产为基础,以IP化创意包装为特色,打造“隆阳乡耕”特色农产品系列。

2构建“线上+线下”的旅游购物体系

推进新媒体线上购物体系建设。借助天猫、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建设隆阳区旅游商品线上官方旗舰店,鼓励引导各类旅游商品企业设立线上专营店;充分利用永昌文创直播基地,通过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平台的专业直播、短视频推广等方式,促进文化旅游商品宣传和展销,推进隆阳区旅游商品销售;加强对“云品荟”云南特色产品直供平台的有效利用,提升平台商品上新力度和营销宣传。

打造线下多层次、多样化的购物空间在城区购物商场、特色街区、各级旅游集散中心、休闲夜市、大型超市等合理规划布局综合旅游商品购物专区;在各主要旅游区、景区景点服务中心、特色旅游乡村等,打造旅游商品手工作坊、旅游商品专营店和特色商铺群等;依托旅游商品的生产,在生产地设置旅游购物点,采用增加体验式购物模式,打造“前店后厂”旅游购物点。

专栏24 “十四五”要素配套重点建设项目

特色旅游餐饮品牌依托永昌火瓢牛肉、金鸡口袋豆腐、瓦窑黄焖鸡、蒲缥氽小肠、河图大烧、土八碗等传统美食,打造“永昌名宴”、“古道风情宴”、“傣家长街宴”三大特色美食宴席;推进“芝兰轩”、“桂香楼”、“板桥百年老茶馆”等一批本土“名店”和“老字号”品牌建设;依托下村豆粉、凉鸡米线、椒肝、炸里脊等美食,发展快速消费、便于携带的“舌尖上的隆阳”风味小吃;推进传统糕点、秘制酱料、河图大烧、小粒咖啡等本土美食的保鲜、便捷、特色化包装,推出食品系列旅游纪念品。开展“舌尖上的隆阳”美食节、“隆阳小吃会”、“永昌文化创意小吃节”等美食文化节、特色小吃大会活动。

旅游餐饮空间:推进仁寿门街区、太保集萃、明昌园步行街、板桥青龙街、金鸡凤仪古街等5条特色美食街区建设;推出一批与景区景点、旅游度假区特色相结合的主题餐饮区;培育一批乡土风味浓郁的农家乐、休闲庄园。

10个半山酒店:山顶一号·咖啡庄园半山酒店、世外乡村沙滩温泉半山酒店、赧浒白龙潭半山酒店、海棠洼半山酒店、香柏场半山酒店、澜沧江户外体验半山酒店、潞江农场老水井咖啡民宿、红岩半山酒店、新寨三号半山酒店、江东火龙果半山酒店。

特色文旅商品体系:打造以永子、南红玛瑙为重点的“永昌甄选”代表性礼品;创新研发彩陶、傣锦、民族刺绣、甲马版画、乌铜走银、手抄构皮纸等一批“永昌甄选”文创商品。打造比顿咖啡、康露春牌高山红茶、凤叶牌凤溪玉叶红茶绿茶、云天红牌甜柿、黄泥塘牌藕粉等一批“隆阳乡耕”名优农产品;培育“下村麸醋”、“蒲缥甜大蒜”等一批“隆阳乡耕”风味农副产品;精选沃柑、蜂蜜橄榄、魔芋等助农产业,培育一批“隆阳乡耕”特色农产品。

“线上+线下”旅游购物体系开设隆阳特色商品淘宝旗舰店,创建抖音、快手直播账户,加大与“云品荟”云南特色产品直供平台的对接,打造宣传更迅速、更直接,受众更广泛的线上旅游购物服务体系。

(四)推进智慧文旅升级工程

1.提高文化旅游管理智慧化水平

打造文旅资源大数据管理平台整合区内各乡镇(街道、农场)景区景点、度假区、文物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等文旅资源,构建文旅数据库,实行统一汇聚、共享利用。

提升文旅市场智慧化管理水平。组建隆阳区文旅产业库,加强对涉文涉旅企业的综合管理,并在文旅产业的投融资、土地利用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区内文旅行业的流程化管理,按照一键投诉、及时响应、联动处置、实时反馈、限时办结的涉旅投诉管理规范,全面提升文化旅游服务品质、市场治理水平和游客满意度。

建立文旅统计监测数据中心。推进涉文涉旅企业的数据监测,通过区文旅市场监管平台、涉文涉旅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等获取的游客数据,统计包括游客年龄、性别、客源地、兴趣偏好、产品偏好、旅游路线、游客停留市场、人均旅游消费、游客满意率等情况,实现对游客特征、文旅消费偏好等的有效统计和分析。

2.推进文旅基础设施智慧化建设

提高文化场馆的智慧化水平推进“智慧文化场馆”建设,从智能预约、智能安防、智能安检、智能语音服务、智能阅览、智能导览、智能模型展示、智能互动体验等方面,加强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建设。推进智能阅览室建设,完善电子阅览屏、智能查询、自助借阅、纸电一体化管理等各项服务功能,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服务和全智能化远程管理。打造文化场馆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补充场馆活动信息推广、线上课堂、线上展览等功能。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智慧化建设。积极推进高黎贡山旅游旅游度假区、永昌府城文旅小镇等通过云计算、预测与监控技术、遥感技术、定位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科技化手段,加快景区WiFi覆盖、有线监控、刷脸入园、扫码识景、智能导览、智慧景区管理平台等设施建设;优化提升“一部手机游云南”隆阳板块、微信“文旅隆阳”、“隆阳云”等平台的数字化服务水平,推行主客共享的“一脸一码游隆阳”旅游体验模式,满足游客云自助旅游服务需求,构建高效便捷、信息共享、宣传协同、服务有效的文旅智慧化服务体系。

3.提高文旅业态智慧化创新能力

1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业态

升级“隆阳云”文化板块线上服务,提高艺术、图书等线上资源的共享水平,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加大各级文化场所数字化创新拓展力度,鼓励各类文旅场馆、文化产业园、示范基地等联合“隆阳云”平台,开展“云展览”、“云赏艺”、“云公教”、“云文创”等具有行业特色、场馆特性的全景在线产品,打造丰富、集中、便利、高效的沉浸式文化服务互动体验。

2构建数字化旅游业态

丰富文旅景区数字化体验。全面探索5G、VR、4D、5D等科学技术在文化旅游产品研发方面的创新应用,支持开展云游览、云科普等相关活动;结合声光电技术,推出全息互动投影、球(环)幕、灯影秀、沉浸式演出等业态产品,丰富游客体验内容。

举办在线文旅节庆活动。提升丰富“寻梦隆阳·云赶花街”等云上节庆,结合主流媒体、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一部手机游云南”、“一部手机云品荟”等新媒体平台,将全区传统民俗节庆、特色活动等通过数字化手段搬上“小银幕”,打造跨时间、跨空间、跨业态、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文旅特色节庆。

引导云上文旅消费。探索“网络体验+消费”发展新模式,统筹景区、文旅场馆、剧院、网吧、展览展会等公共场所,实现线上预约、网络购票、旅游路线预定、旅游保险购买、旅游电子合同签订等一站式数字文旅消费服务。鼓励线上平台开展“隆阳文旅消费季”,评选、推介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旅消费新场景、新活动,实现线上线下消费互动,推动形成消费新热潮;结合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线下联动打造非遗购物节,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电商意识,引导和鼓励非遗产品的云上销售。

专栏25 “十四五”智慧文旅建设项目

智慧文旅建设项目4个:隆阳区智慧旅游项目、隆阳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项目、高黎贡山摄影小镇智能智慧运营体系建设、青华海数字小镇建设。

四、塑品牌,提升区域品牌竞争新优势

通过打造“世界高黎贡山·千年永昌古韵”文旅品牌、加强客源市场文旅形象宣传、实施全域旅游营销工程等措施,全面塑造隆阳区文化和旅游品牌形象,提高在省内外主要客源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

(一)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充分发挥隆阳区滇西中心城市优势,以全面夯实文化旅游发展基础为支撑,以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永昌府城文旅小镇等为代表的文旅品牌创建为引领,构建以文化体验、生态休闲、康体养身、科普研学、亲子娱乐、乡村度假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培育以“食、住、行、游、购、娱、商、养、学”为重点的消费体验,着力打造“世界高黎贡山·千年永昌古韵”文化和旅游品牌,全面提升隆阳区文化旅游辨识度和吸引力,助推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中心、省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山高水长·好在隆阳

塑造文化旅游IP形象。依托“山高水长·好在隆阳”的品牌形象,承接保山市“保娃”文化旅游IP,结合各乡镇、各精品示范村、各重点文旅项目的特色和主题,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生动形象、高度概括的文化旅游IP形象,打造隆阳文旅IP体系。以高黎贡山世界自然遗产和永昌文化特色为核心,通过演艺、活动、漫画、表情包、小视频等方式书写隆阳IP故事。将IP文创化,提升打造“文创+产品”“文创+商业”“文创+美食”“文创+民宿”等主题化旅游产品业态,形成体系化的“永昌文创”产业。结合永昌府城文旅特色小镇、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等文旅项目的建设,通过植入景观小品、特色演艺、AR体验、光影动画等丰富多样的IP化场景设计和交互体验,强化游客IP感知力,促进隆阳IP的塑造和推广。

(二)强化地区文旅宣传推介

1.联动周边,深化区域文旅宣传合作

结合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推进隆阳区与周边腾冲、大理、德宏等文化旅游热点地区的市场整合,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强“南方丝绸之路”省级旅游特色线路、“滇西·丝路云赏之旅”、“滇西北·逸游秘境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的联合打造,将精品线路推介给省内重点旅游销售商和批发商,快速打开大众旅游市场。与滇西、昆明等地区的旅行社、旅游俱乐部等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通直达隆阳的旅游专线,共同促进文化旅游信息共享、产品共推和客源互送。在保山市内及周边大理、德宏等地区热门景区景点进行隆阳区文化旅游广告投放,在保山云瑞机场、腾冲驼峰机场、保山客运站、重点商业街区等投放文化旅游形象广告,通过广告互投、交通互送等形式,加强区域文化旅游城市互动推广。

2.精准推介强化核心市场宣传力度

推进以川、贵、黔、渝等西南地区,以及京津冀、华中、中南等重点市场客源的文化旅游宣传,根据不同地区市场需求情况,对北京、上海、广州、贵阳等地区开展“高黎贡山秘境胜地”“古道传承文化体验目的地”“温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等主题营销活动。加强与永子围棋、户外运动、探险、公益等俱乐部、协会或组织的合作,定期举办节庆赛事,提升隆阳区对专项化市场的吸引力。强化核心市场广告投放,推进与重点客源市场地区广播电台、移动或电信运营商等的合作,推进交通广播电台、电视开机广告等的文旅宣传广告投放。积极对接省、市牵头组织的境外宣传推广活动,以南亚东南亚地区为重点培育和突破对象,针对不同客源市场特征开展区别化营销宣传。

(三)实施全域文旅营销策略

1.拓展传统媒体营销

推进电视电台广告投放。积极推动将隆阳区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及旅游产品纳入央视播放的云南省旅游形象宣传片中,并在云南卫视、旅游卫视等投放隆阳文化旅游宣传片。充分对接自驾车受众市场,借助交通广播、中国之声等广播电台,投放隆阳区旅游产品广告。

加强报纸期刊营销推广。优选《东方航空》、《昆明航空》、《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等杂志期刊以及《中国旅游报》、《云南日报》等报纸媒体进行隆阳区文化旅游美文、美图等投放推广。

提升户外广告营销宣传。依托大瑞铁路沿线,大理、德宏、昆明等地区机场、火车站、高铁站、城市广场等人流集散处,通过户外LED广告牌、咨询处报刊杂志和宣传册等方式投放隆阳区文化旅游广告。

2.丰富新媒体营销

对接“一机游”平台数字营销。丰富“一部手机游云南”隆阳板块内容,利用“游云南”APP、“游云南”小程序和“游云南”公众号等渠道,针对不同用户、不同季节、不同主题进行“农民狂欢月”、“端阳花市”、“养在潞江”等阶段性宣传推广活动;将文旅资源与省内热点资源进行串联融合,形成特色旅游线路,加强与精准客户的对接,激活区旅游增量市场。

推进网红原创内容营销。结合视频主播的热潮和广大中青年受众,优选内容综合性高、活跃度和深度率高的抖音短视频、快手视频、“一部手机云品荟”等平台,充分利用隆阳区文创直播基地,将文化旅游精品、美食美宿、民族风情等产品与其进行内容嫁接,通过与网络红人、“大V”等合作,通过实景表演、美图推介、美食直播等向用户推送。

精选社交媒体营销。加强知名社交论坛软文营销,征集写手书写隆阳旅游美文,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发布在豆瓣、小红书、知乎、马蜂窝等平台,增加网络点评数量,吸引网友参与讨论。选取微博大号进行话题推广,加强与文化旅游相关的著名微博大号和微博名人合作,借助其平台粉丝量、关注度和点击量,发布文化旅游内容,提升关注度。开通“文旅隆阳”微博账号,创意微信营销,定期策划和发布特色旅游产品,不定期推送景区景点、活动信息、优惠信息等,并开通在线解答隆阳文旅问题服务。

3.创新节事活动营销

深耕高黎贡山世界自然遗产资源和品牌优势,着力打造“中国·保山”永子杯国家大师赛、潞江坝高黎贡山越野赛、高黎贡山国际观鸟节等节庆赛事,持续举办保山端阳花市、哀牢犁耙会等传统民俗节庆,彰显隆阳文化特色,丰富“世界高黎贡山·千年永昌古韵”品牌内涵,提升的隆阳文旅品牌的影响力。

五、提质量,营造文化旅游服务新环境

优化提升全区文化旅游发展环境,通过市场整治、市场主体培育、改善营商环境等措施,促进文化旅游市场的有序发展。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打造绿色开发方式,引导绿色旅游消费,推进文化旅游绿色发展,营造文化旅游发展新环境。

(一)实施文旅市场整治工程

贯彻落实《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的通知》精神,结合《保山市文化和旅游“红黑榜”制度》要求,落实《隆阳区旅游秩序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全面促进全区文旅市场的有效治理。

1.健全市场综合监管机制

完善“1+3+N+1”综合执法机制。从文化旅游“大市场”综合监管角度,利用“文旅隆阳”、“一部手机游云南”(隆阳板块)等平台,建立集中统一的综合监管指挥平台,形成信息汇集、及时研判、联合执法、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市场监管工作机制。强化文旅综合执法职能和队伍建设,加快建立文旅警察、市场监督执法大队、文旅巡回法庭3支队伍,提高文旅市场执法监管效率。发挥物价、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职能作用,联动执法。完善文旅监管履职纪检监察机制,依法加强文旅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的文化旅游市场秩序,维护游客、市民、涉文和涉旅企业及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2.加大文旅市场监管力度

提高文化旅游市场联动监管水平。加强与市场监管、交通、公安、卫生、教育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对在线旅游消费、文旅餐饮、文旅购物、演艺场所、游艺娱乐领域出现的投诉和群众举报,及时进行处置。进一步拓展和优化文化旅游案件受理、转办、移交渠道,实现文化旅游投诉举报联合处置、协同互动常态化。

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监管巡查工作。持续加强对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市场等领域定期开展现场巡查,全面推行“双随机”抽查管理。

持续开展文化旅游市场暗访暗查活动。组织文旅市场督查小组,把投诉举报、负面舆情集中的经营单位作为暗访暗查重点,对文化旅游市场中存在的违法违规、安全隐患、管理秩序、服务质量等问题分类建立台账清单,下发整改通报,强化跟踪检查,实施问题闭环管理。

3.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文化和旅游企业诚信评价动态管理制度。依托“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和12301投诉、96301旅游服务热线以及网络舆情、暗查暗访等情况,构建旅行社、酒店、乡村旅游客栈、农家乐、旅游客运等旅游企业的诚信评价体系,实时记载和掌握旅游经营企业的诚信动态,及时向社会发布其诚信经营情况,引导游客消费。

严格落实文化和旅游“红黑榜”制度。对旅行社、酒店民宿、餐饮、景区景点等的经营行为、从业人员行为及游客行为等进行诚信评价,对文明经营者、先进从业人员及先进事迹、游客文明行为等在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一部手机游云南”等平台进行表扬,对诚信缺失经营、游客不文明行为等进行曝光,提高从业人员质量,引导涉文、涉旅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提升游客满意度和社会公信力。

(二)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1.培育本土龙头企业

培育本土骨干文旅企业,鼓励和支持保山市永昌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保山市文投旅游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文旅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发展集约经营,组建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旅游集团,引领隆阳区文旅项目投资建设;积极引进省内外大型文旅集团、知名文旅企业落户隆阳,培育具有创新带动力的文旅企业集群。

2.引入文旅知名品牌

优化文旅发展环境,积极引进一批省内外知名酒店、民宿、旅行社、演艺等文旅集团和品牌,鼓励文化旅游企业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重组等方式进行股权投资和资源整合,优化全区文旅投资市场结构。

3.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搭建文旅创新创业平台,支持文旅小微企业发展,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发展文旅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向专业、精品、特色、创新方向发展,打造一批文旅“单向冠军”。

(三)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工程

1.强化文旅领域“放管服”改革

按照省、市、区关于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的精神,持续开展文化旅游政务服务“减证便民”行动,降低服务门槛,简化办理流程,落实“非禁即入”原则,推进落实文旅项目招商“一站式办公”、“绿色通道”、“并联审批”等服务举措,推动文化旅游行政审批工作更加规范、高效、透明、便民、利民。

2.推进“办事通”线上政务服务

优化云南省“一部手机办事通”平台隆阳板块,推进涉文涉旅企业法人通过身份证可一站式办理公安、住建、司法、税务、人社等多个部门多项业务,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全面提升全区文旅市场营商环境。

(四)实施绿色文旅发展工程

1.强化资源环境保护力度

守牢生态保护红线底线,科学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森林抚育、湿地公园、草原公园、世界自然遗产、饮用水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治理,按照“源头治理、全域保护、综合整治”的思路,综合运用执法监管、工程建设、生态修复等手段,推进水资源治理和保护工作。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示范基地,举办多种公众参与的环保主题活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居民及游客生态文明意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的登记建档和保护开发,提高文化资源保护力度。

2.推行绿色文旅开发方式

建设项目环境评价体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绿色开发理念,科学分析文旅项目在开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构建综合监管评价体系,坚持“环评一票否决制”,强化环境评价效用,严守旅游开发项目的准入制度。

3.倡导绿色旅游消费方式

加强绿色文旅消费宣传以增强节约、环保和生态意识为核心,推进绿色文旅消费宣传,利用政府网站、“文旅隆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在环境日、中国旅游日进行主题宣传。结合全区景区景点、交通枢纽等重要节点,开展“文明餐桌”、“绿色出行”等绿色文旅消费宣传活动。

提倡绿色文旅行为。发布绿色文旅消费指南,支持发展共享经济。提倡低碳出行,鼓励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开展“垃圾随手带”活动,提倡爱护环境,杜绝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鼓励酒店、宾馆、民宿等场所不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进一步深化“减塑”绿色环保行动。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充分发挥区委区政府对文化旅游工作统筹领导的作用,成立由区委区政府领导,区文化和旅游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协同的文化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全区文化和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事项,协调解决重点文旅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对涉及的重要事项实行一事一议,更好发挥各部门职能,共同推进重大政策、重店项目的落地实施。

二、强化政策保障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设立文旅发展专项资金。切实加大对全区文化旅游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全面统筹资金预算,用于支持文旅发展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包装策划、文旅市场营销、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文旅从业人员培训、文旅新业态培育、文旅贡献奖励等,单列安排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达到一定规模,全力支持文化旅游发展。

完善文化旅游发展奖励政策。制定文化旅游发展奖励政策,对列入国家、省、市的重点文旅项目进行奖励;对成功创建国家3A级以上的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名镇、名村、星级酒店、诚信文化旅游企业等实施奖励。通过政策激励,不断营造“赶学比超”的发展氛围,推动文旅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完善投融资政策

推进文化和旅游投融资平台建设,整合文旅项目形成投融资项目库。举办文旅项目推介会,吸引省内外投资集团、金融机构投资重大重点项目;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对文化和旅游项目进行投资;遴选一批有一定收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积极争取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项目、文旅公共服务等领域专项债券扶持。支持文化旅游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租赁融资及发行信托计划等方式融资;通过投融资平台为文化旅游企业和金融行业之间搭建桥梁,加强文化旅游项目投资主体与银行、信贷等金融机构的对接,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扶持符合服务产业导向的新建、扩建、改建文化旅游项目,优先安排贷款资金,促进金融业助推文旅大发展。

(三)落实土地政策

切实落实国家、省、市各级土地奖补标准,积极争取奖补土地指标。加大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用地保障力度,积极争取将重点文旅项目纳入市级、省级重点项目库,优先保障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和乡村旅游用地,对列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库的旅游项目开辟审批绿色通道,推进用地实行一事一议,优先使用省下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贯彻落实关于旅游用地的支持政策,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合理布局乡村旅游设施用地。积极鼓励“土地置换、租赁、入股联营”等多样化的方式盘活撂荒闲置土地、废弃工厂、承包地、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体林地等土地。

加强人才建设

(一)完善人才体系建设

推进实施“十百千人才计划”。建立文化旅游发展咨询委员会、顾问委员会或类似专家智库,重点培养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数十名文旅领军才人;重点完善文化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文旅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培育具有专业素养和合作意识的百名骨干旅游人才;健全乡村旅游技能人才、文旅新业态专业人才及基层导游人才等体系,支持开发具有潜力的热爱文旅事业的千名预备人才。

(二)完善文旅人才培训体系

强化文旅人才培训。形成政府指导推进、行业交流合作、院校重点培养、培训基地专业培养、文旅企业岗位培训等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乡村文化旅游人才培训计划”,对接“三区”人才计划工程,加强对基层文化旅游经营管理者、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文化旅游一线服务人员的培育和引进;推进文创人才扶持计划,加快培育一批文创人才队伍。

建立文旅培训网络体系建立覆盖全区的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网络体系,设计文旅就业岗位目录,针对岗位人员技能要求,实施旅游从业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和管理,重点培养文旅主管部门人才、高层次文旅经营管理者、文旅短缺专业人才;加强各个景区基层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从内部解决文化旅游人才难题、全面提升隆阳区文化旅游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

优化人才培养环境依托保山学院等市内外高校开设文旅干部培训班,实行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打造“生态度假文旅新业态人才聚集培训工程”、“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示范工程”、“导游人才队伍优化工程”、“乡村旅游实用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等人才培养计划,并按照规划进度逐一施行。

(三)提升人才理水平

完善落实相关行业规章制度、工作人员聘用制度、人才管理制度和人才激励机制;大力引进先进人才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人才管理水平,逐步构建制度规范化、人员专业化、队伍多样化的文旅人才体系。

、强化实施保障

强化规划实施督导。将文旅规划任务纳入到文旅部门目标管理考核中,实施重大重点文旅项目台账管理,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及时跟踪了解项目推进情况;科学制定考核标准,健全文旅项目建设考核体系,做到年初有计划、季度有检查、年终有考核,确保完成目标和任务。

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推进制定中期评估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机制,对2021-2023年规划中的重大文旅项目、新业态发展和文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实施中期完成情况评估;并根据中期评估及时调整和修订规则,确保项目的顺利完工。

实行规划实施效果激励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激励,采取现场调查及定性定量相结合方法,全面分析评估、客观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并对年度规划实施效果好的重点项目、企业、部门等,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及时启动有关问责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