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芒宽彝族傣族乡第十届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顺利召开
- 索引号
- 01525777-3-/2019-1115026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芒宽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9-03-23
3月23日上午,中国共产党芒宽彝族傣族乡第十届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芒宽乡政府召开。本次大会应到会代表96名,因事因病请假15 名,实到会代表81名,符合法定人数。
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乡第十届党代表。列席会议的有不是党代表的隆阳区高黎贡山移民历史问题工作现场指挥部成员、非党代表的领导班子成员、老领导和退休干部、乡直站所负责人、村(社区)普通党员、乡镇企业负责人,特邀列席领导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维增。
党委书记陈玉佳代表乡党委向大会作《务实担当善作为,锐意进取谱新篇,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党委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2018年,乡党委在市委、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区委第五次党代会、区委五届二次、三次全会、乡十届三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坚持压力下砥砺奋进,在困难中开拓前行,团结带领全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脱贫质量得到巩固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持续向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更加坚固牢实。
报告指出,全乡生产总值165085万元、增长11%以上;人均生产总值34333.34元、增长10.73%;农业总产值94533.3万元、增长10.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2万元,比2017年1609.7万元增收422.3万元,增长26.2%;固定资产投资40668万元、增长351.77%;农村经济总收入86658万元、增长11.3 %;农民人均纯收入16185元、增长12.33%。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73亿元、贷款总额2.73亿元;其他各项经济社会指标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一是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二是产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三是民生保障日趋健全完善;四是全面从严治党更加深入。
报告强调,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芒宽乡党委要做好五个方面:一是坚持突出重点,坚决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大攻坚战;二是坚持特色培植,融合发展二三产业,着力推进产业提质增效;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扎实推进“醉美”芒宽建设;四是坚持共建共享,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坚持履职尽责,从严治党,强化跨越发展硬保障。
纪委书记张自谦代表乡纪委向大会作《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助推芒宽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纪委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芒宽乡纪委在区纪委和乡党委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中央、省市区纪委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工作目标,忠诚履行党章赋予的神圣职责,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工作职能,切实做好芒宽乡2018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聚焦监督执纪问责,抓好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工作任务,为脱贫攻坚工作和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障,为我乡创造了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全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促进五个文明建设的全面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夯实管党治党责任;二是抓实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纪监督;三是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四是强化“三转”工作,加强纪委自身建设;五是把握时代新要求,适应发展新常态。
会上,区政府副区长李维增发表重要讲话。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各代表高度重视此次会议召开的意义,积极投身到全乡经济社会建设中来;二是聚焦脱贫攻坚,群策群力,审好报告、决议,提好议案建议;三是注重产业发展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农业,为就业扶贫、劳动力保障打好坚实基础;四是高度重视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党代表在教育、社会治理、提升人居环境等方面先锋模范作用;五是注重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为芒宽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添砖加瓦。
随后,各代表分组讨论了党委、纪委工作报告。大会审议并通过党委工作决议、纪委工作决议和党费收缴、使用情况报告。党代表积极讨论发言,提出高质量的提案、提议和意见建议。
会议强调,2019年,全乡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激发同心同德的精神和力量,凝聚决战决胜的信心和勇气,务实担当、锐意进取,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起点要有新作为,奋力谱写新时代美丽芒宽跨越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最后大会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闭幕。
(供稿人 陶晓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