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巩固国家卫生城市 >> 正文
关于开展第 33 个爱国卫生月活动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04-08 15:55:31  浏览:  字体:   作者:  来源:  打印正文

2021年4月是第33个全国爱国卫生月。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云南省爱卫办、云南省文明办、健康云南行动推进办《关于开展第33个爱国卫生月活动的通知》(云爱卫办发﹝2021﹞3号),保山市爱卫办、保山市文明办、健康保山行动推进办《关于开展第33个爱国卫生月活动的通知》(保爱卫办发〔2021〕3号)要求,为深入推进全区爱国卫生“7个专项动”和健康隆阳行动,引导群众培养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筑牢疫情常态化防控社会大防线,区爱卫办、区文明办和健康隆阳行动推进办决定联合开展第33个爱国卫生月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文明健康 绿色环保

二、活动内容

(一)爱卫月期间活动内容

1.开展一次“文明健康始于心”科普活动。各乡镇(街道)、各单位要加大对爱国卫生月活动主题的宣传力度,以《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手册》为主要内容,通过线上问答、话题互动和和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等方式开展一次全方位的主题科普活动,广泛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要围绕活动主题开发一系列形式新颖、内容活泼的宣传材料和文化产品,通过宣传标语、宣

传栏、海报、视频、公益宣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强化群众对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网络直播平台等新媒体,多角度、深层次、立体式开展宣传科普,为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营造浓厚氛围。

2.策划一次“低碳环保践于行”群众实践活动。各乡镇(街道)、各单位要依托爱国卫生工作网络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把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融入到广大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和自觉行动中。要以“绿色出行”“光盘行动”“垃圾分类”“健康乐跑”等为主题,深入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社区等,组织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开展一次实践活动,通过体验式活动传播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理念,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人人动手、人人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的良好氛围。

3.组织一次“绿色家园齐守护”共建活动。各乡镇(街道)要广泛动员群众,组织一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共建绿色家园。要有针对性地对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梳理,针对疫情防控中发现的环境卫生问题,特别是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城中村、农贸市场、小餐饮店、小作坊、流动摊贩等环境卫生管理的薄弱环节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垃圾清运不及时、宠物粪便污染环境等问题,查漏洞、补短板,结合卫生城镇创建、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创建等工作总体要求,及时整改落实,切实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要坚持预防为主,采取群众运动与专业队伍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排查病媒生物孳生重点场所和部位,开展春季病媒生物防制,降低病媒生物密度,有效预防媒介疾病发生。

(二)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1.树立文明卫生习惯。深入倡导“社交距离、勤于洗手、分餐公筷、革除陋习、科学健身、控烟限酒”健康文明生活“六条新风尚”,开展文明健康知识宣传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工地“六进”活动。推广不随地吐痰、室内经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正确规范洗手、科学佩戴口罩、咳嗽遮掩口鼻、看病网上预约等习惯。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小手拉大手”促进全社会形成文明卫生习惯。通过设立文明引导员、开展“随手拍”等方式,形成约束有力的社会监督机制,促进文明卫生习惯长效化。

2.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群众主动养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落实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医院、无烟学校、无烟家庭等无烟环境建设。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落实党政机关工间操制度,普及群众体育运动。

3.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倡导简约适度、绿色的生活方式,推动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公民养成绿色、低碳、循环、节约、节俭的行为习惯。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创建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绿色建筑、绿色酒店。

4.倡导低碳环保生活。推行垃圾分类,绿色低碳出行。树立珍惜水电、爱粮节粮等意识,持续开展“光盘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倡导使用环保用品,鼓励选购绿色、环保、可循环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塑料袋等制品。倡导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做起,养成简约适度的消费习惯。积极倡导“能走不骑,能骑不坐,能坐不开”的出行理念,引导群众优先选择步行、骑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鼓励拼车或使用共享交通工具,养成低碳环

保的出行习惯。

(三)持续推进爱国卫生“7 个专项行动”,打造文明健康环境。

巩固提升“清垃圾、扫厕所、勤洗手、净餐馆、常消毒、管集市、众参与”爱国卫生“7 个专项行动”整治成果,建立健全城区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补齐公共卫生环境短板,持续将爱国卫生“7 个专项行动”向乡镇和农村延伸。巩固城市建成区裸露垃圾全消除成果,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保证村庄垃圾有人清扫、有人清运,保持乡村人居环境干净整洁。巩固提升建成区公共旱厕消除成果,持续加强共厕所维护管理和巡查督查,全力推进乡镇镇区公厕管理达标工作。提升洗手台“建管用”环节,完善落实洗手设施管理达标制度、卫生保洁制度,实现洗手设施信息平台“应录尽录”。巩固城区和重点区域餐饮服务提供者环境卫生全达标整治成效,实现乡村餐馆周边环境整洁、就餐场所干净、餐饮用具洁净、从业人员健康“四个达标”。推进城乡“常消毒”一体化,实现公共场所清洁消毒全覆盖。持续提升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水平,推动乡镇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加强健康促进专业队伍建设,引导农村群众积极践行健康文明生活“六条新风尚”。全面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全方位提升中心城区综合管理水平,并不断向农村拓展和延伸。

(四)加大健康科普力度

各乡镇(街道)要健全完善全媒体协同、线上线下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健康科普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健康文明知识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村庄、进家庭活动,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利用广播电视媒体制作播放少数民族语言健康科普类节目。广播电视台对公益性健康节目和栏目,在时段、时长上给予倾斜保障。运用“两微一端”(指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推动“互联网+精

准健康科普”。强化学校教育,将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作为中小学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并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成员摒弃不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