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务要闻 >> 正文
我区非遗保护工作绽放夺目光彩
发布日期:2014-01-27 15:42:42  浏览:  字体:   作者:  来源:本文来源:隆阳新闻网  打印正文

彝族“擦大钹”、 汉族民间甲马版画、瓦房乡上寨村构皮纸制作工艺、板桥镇万光红乌铜走银绝技、金鸡乡育德村制陶工艺……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鲜明的文化符号,它们是高原上璀璨的明珠,在隆阳这片土地上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十八大以来,我区文化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文化成果丰硕,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真正的春天。目前,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已逐步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工作机制和相关制度,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统计数据显示,全区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87项,其中省级名录5项:隆阳区乌铜走银制作技艺、隆阳区彝族舞蹈“擦大钹”、隆阳区甲马画、《九隆神话》、云南围棋子(永子)制作工艺;州(市)级名录 71项:哀牢民族起源传说《九隆传说》、傈僳族民歌《长刀歌》等二十余首、芒宽乡、潞江乡傣族舞蹈“嘎光”、汉族民间甲马纸版画、杨柳乡甘沟村彝族麻纺织传统工艺、潞江乡德昂族传统服饰习俗、芒宽乡芒龙村拉仑村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芒宽乡民族民间歌舞之乡、汉庄镇永铸村铸造工艺之乡等;区级名录 11项。

非遗保护工作出成果、出精品

“十八大以来,受到十八大精神的指引,同时也受到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推动,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确实迎来了新的契机,工作的开展确实得到了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区文化馆馆长丁今笑着说。

我区是保山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这样的优势局面,我区重拳出击,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文化馆注重对全区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组织科研团队对“九隆神话”、“徐掌擦大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行了资料整理和理论研究,推出了六本专著:《九隆神话》、《徐掌村彝族舞蹈擦大钹保护调查》、《以文化营销的评论眼光》、《隆阳民歌》、《隆阳区潞江坝傣族民歌歌词集》、《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续一)》;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再添新成果,《九隆神话》、云南围棋子(永子)制作工艺都于2013年 11月份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项目从3项增加为5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也已经初步建成,在数据库里,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所有相关信息都以卷宗的形式分门别类进行保存。

非遗保护工作步伐实、路子新在1月8日的201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艺展演上,记者看到了来自6个乡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们为大家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

十八大以后,文化建设工作得到高度重视,我区迅速抓住机遇,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过程中,除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和开发以外,还特别关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和建设。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基本建立,全区共有传承人 49名,其中,省级传承人 19 名(其中两名已逝),州(市)级传承人 29名;区级传承人 1名。对特殊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呼吁社会各界对他们加强关心,进行相应的物资捐赠和扶持;同时每年在全区范围内举办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召集起来进行业务培训和部署工作,并向他们发放补贴资金、签订责任书;对于文化底蕴较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则大力推荐出去参加比赛、进行表演。

非遗保护工作投入大、保障好

“这一年来,我们获得了政府的很多支持,你看,这些大钹啊、服装啊,都是政府安排送的,还有,我们现在响应政府的号召,重点培养传承人,目前,我们队伍已经有23人了,还在不断的培养下一代接班人。”提到十八大以来切身感受到的变化,彝族擦大钹传承人李应话开始多起来。

十八大以后,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加强,为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传承人生活补贴中省级的由原来的3000元提高到5000元,市级的为1200元,2013年省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大约为30万元,共向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放生活补贴大约10万元。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区也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其项目质量,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安排传承人进学校,在课堂进行授课,通过教学互动,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影响。同时,区文化馆与保山学院合作,挂牌成为保山学院人文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加强交流合作,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