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办证时间尽量再缩短一些”,“一次就能办完,少跑几个地方”,“要是来咨询时能给纸质资料,下次来就不会忘带东西了”……这些声音都是我区近日在政务服务工作中听取到的群众意见建议。
近年来,我区各级各部门的服务作风不断改进、办事效率逐步提升,但与发展需要、群众需求相比仍有差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机关病不同程度存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我区将政务服务提质增效、解决窗口服务单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纳入立行立改的重点,确保服务群众 “最后一公里”畅通高效。
作为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部门的区政务服务管理局,通过深入调研、走访群众、听取意见,立行立改更加具有针对性。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魏亲飞介绍,群众反映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五方面,一是“门难进、人难见”;二是办事“往返跑、多头跑”;三是服务态度不优良;四是办事还比较慢,有些事办起来还比较难;五是服务还不够透明,不利于群众查询和监督。针对这些问题,我区在区、乡、村、组进一步推行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即:区级以政务服务中心为依托,乡镇、村、组分别设立为民服务中心、站、点,使百姓办事一站式办结,着力解决“门难进”的问题。5月6日,记者走进区政务服务中心,在公示栏见到了针对群众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的公示,只要接到群众意见建议,服务中心就迅速整改,并公示整改情况,这样的问题整改已经公示了28期。办证大厅内,各职能部门都集中设立了服务事项办理窗口,大厅每个入口处设置了导办咨询台,厅内有20名代办员,每个窗口都摆放着办事指南的宣传材料,便于办事群众快速、准确办理业务。在服务窗口,记者走访了整改效果最明显的公安、社保窗口。户籍民警李新璐告诉记者:“我们窗口出现了户口审批时让群众‘自己跑’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调整了工作方法,对符合申请条件且材料齐全的进行请示性办理,再由窗口服务人员审批;对于需要核实相关信息办理的,窗口服务人员先转交社区民警核实后,再联系群众办理后续业务,避免了群众往返跑。”人社局干部朱劢骕也介绍起他们的便民措施:“老百姓反映问题较大的是社保、地税‘两头跑’。现在我们协调了地税进驻收费,大家购买养老保险和医保时,可以直接在窗口参保,再到区地税局窗口缴费,以前需要半天才能办结的事,现在几分钟就可以结束了!”
搞好区级政务服务建设同时,我区还健全完善了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和村级为民服务点,有效缓解群众办事难问题。5月8日,记者来到瓦窑镇为民服务中心,恰逢赶集日,记者看到不少村社干部带着为群众代办的事 项来到这里,镇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正认真办理业务。据了解,瓦窑镇在全镇25个村都设置了为民服务点,镇服务中心集中全镇行政审批事项,有10名窗口办事人员,并确定25名村副主任为村级代办人员,256名小组长为所在小组代办人员,村民不出村就能办好证件。采访当天,记者遇到恒山村副主任赵绍昌来为群众办理农民工手册。窗口一站式办理服务,让他短短几分钟就办好了所有手续。赵绍昌说:“村子离镇远,每个街天都有村民要代办证件,虽然多跑几趟,却为村民节省了不少时间和路费。群众把要办的手续拿给我,我办好送给他们,大伙都笑眯眯的。”
在板桥镇的北汉庄社区为民服务点,老百姓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村级便民服务点的便利。一位到村里办准生证的群众告诉我们:“以前村上没有便民服务点,现在找到这里就能办了,办起来真是方便哪!”
据统计,全区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建成运行以来,已接待办事群众100万人次,受理、办理群众的审批服务事项136万件,村、组组织代办事项16.8万件。在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我区以民意为引领,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加快“干部跑”到“信息跑”建设进程,于今年提出区内审批、核准、备案等时限比法定时限提速50%的工作目标。副区长赵贵品介绍:“我区将在四级联动服务上,加大部门互动、并联审批、前后台衔接力度,晒出权力清单,实行审批目录、流程、时限等全部对外公开,推行赶集日乡村联动服务制。严格实行首问、限时、问责制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坚持不整改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