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头潜鸭 钱 文 摄
蓝喉歌鸲 匡 琳 摄
鸟类监测
植物植被监测
清除外来物种
科普教育
春风荡漾青华海 蔡庆彪 摄
蒋 蕾 通讯员 钱 文 摆连丽 黄木娇
春分时节,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生机盎然。循游客步道徐徐前行,目之所及处:水域开阔、绿树成荫、鸟儿翻飞、微波轻漾、行人悠闲……好一派“世外桃源”之勃勃春光!
去年6月2日,光明日报头版以《消逝的青华海为何又重现了》为题,报道了保山以青华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建设为突破,在城市生态治理上取得显著成效。随着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的不断发展建设,如今,青华海不仅重现了,而且成为了每一位市民的“乡愁”所系、乡情所在,也成为了动植物栖息的“城市天堂”——
鸟语花香更动人
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隆阳区东部,哀牢山脚下。早在3世纪,青华海便是哀牢文化的发祥地,是哀牢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百年之前,这里是一片水乡泽国,水域面积达50平方公里,岸边的人们主要以打渔为生。自明代开始垦殖,民国时期,今保山城东部的青华海(东至大官庙,西到红花村,南至汉庄,北到板桥,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依然存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围湖造田、治理水患等原因,青华海万顷碧波水景一度消失,文人笔下“草木丰茂,百鸟纷飞”的景象亦不复存在。
近年来,我市提出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按照山水田园城市的定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规划建设“三个万亩”生态廊道工程,青华海湿地恢复工程便是其中之一。2016年底,经原国家林业局批准,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开展试点建设,总面积为1359.19公顷,包括北庙、东河和青华海三个片区。
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切实提升了保山中心城市生态承载能力和城市品位,是保山生态惠民的民生福祉工程,也是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随着湿地的恢复,这里的动植物种群数量增加迅速,据最新监测数据统计,青华海现已分布有高等植物1139种,鸟类290种,兽类24种,两栖类动物12种,爬行类动物14种,鱼类18种,浮游植物102种,浮游动物59种,底栖动物41种,昆虫216种(已鉴定的种类),其中,国家I、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达61种。
目前,在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监测到的珍稀鸟类主要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8种,包括黑鹳、玉带海雕、黑颈长尾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41种,包括白腹锦鸡、栗树鸭、白额雁、棉凫、花脸鸭、褐翅鸦鹃、紫水鸡、灰鹤、水雉、白腰杓鹬、大杓鹬、白琵鹭、鹗、黑翅鸢、凤头蜂鹰、高山兀鹫、短趾雕、靴隼雕、白腹隼雕、凤头鹰、松雀鹰、白尾鹞、白头鹞、白腹鹞、鹊鹞、黑鸢、普通鵟、棕尾鵟、领角鸮、灰林鸮、斑头鸺鹠、短耳鸮、栗喉蜂虎、白胸翡翠、红隼、燕隼等。此外,还有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危”2种,包括青头潜鸭、黄胸鹀;“濒危”3种,包括玉带海雕、大杓鹬、草原雕;“易危”2种,包括乌雕和红头潜鸭;“近危”9种,包括黑颈长尾雉、罗纹鸭、白眼潜鸭、凤头麦鸡、黑尾塍鹬、弯嘴滨鹬、白腰杓鹬、斑尾塍鹬、高山兀鹫。
一年四季,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都是拍摄鸟类的理想之地,青华海已经成为云南省鸟类种类最多的湿地公园,而鸟类,也成为青华海最重要和最有优势的生态资源。
保护生态“功夫”深
一直以来,“多植绿、少建设、多留白、少勾勒”是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所秉持的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如今的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才焕发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勃勃生机。复杂多样的湿地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而为了保护这个野生动物所喜爱的环境,保山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在日常开展生物多样性工作中也下了大量的功夫。
炎炎烈日之下,三名头戴遮阳帽,手持望远镜和笔记本的工作人员正在监测鸟类。保山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林磊介绍,为强化生物多样性监测,推动湿地资源管护科学化,除了依托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西南林业大学、保山学院等科研机构开展年度监测与评估外,管理中心的8名工作人员每周都会分组开展日常动态监测。此外,也会加强与周边街道、社区的协作,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以及秋冬季候鸟最多的时段,针对野生动物和湿地鸟类集中栖息区域配置固定巡护人员,对野生动植物进行严密的跟踪监测。持续的监测调查工作,不仅充实了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也为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要保障青华海生物多样性安全,除了做好监测工作,及时开展生态恢复以及外来物种清除工程也是必须的。近年来,管理人员已组织对北庙水库、东湖及泊岸外来湿地植物进行清除,并实施乡土湿地植物补植,共清除再力花、梭鱼草、旱伞草、花叶芦竹等外来植物9350㎡,补植水芋、水葱、泽泻、慈姑、灯心草和芦苇等乡土湿地植物3635㎡;此外,还对福寿螺、牛蛙、巴西龟等外来入侵动物进行了科学清理,自去年5月来,已清除福寿螺成螺及幼螺6595只,螺卵1293公斤。同时,开展了保山新光唇鱼、保山裂腹鱼、国家I级保护植物莼菜等珍稀物种的繁育工作,让更多的珍稀土著物种逐步回归青华海;继续实施候鸟栖息地营造工程,累计在东湖内安设木桩867根,为越冬候鸟提供了栖息场所。
全民共建守“家园”
保山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段红莲介绍,为全面保护青华海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管理中心已建立湿地保护志愿者制度,并开展社区共建共管,50名志愿者参与到长期的湿地保护工作中来,青华街道官田社区等周边社区也积极开展了湿地保护宣传进社区活动,并签订了《社区共建共管协议》。
针对一些可能存在的破坏行为,管理中心联合市检察院、市生态环境局、市林草局,成立了“保山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公益诉讼保护共建基地”,推动青华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向法治化、规范化发展;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隆阳区农业农村局,开展了以东湖、西湖、东河沿线及北庙湖等水域为重点的巡查清网行动,严厉打击使用电击、爆炸物、毒药破坏水生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及违法捕捉水生野生动物幼鱼(苗)行为。迄今,已收缴地笼60多个共1500余米,粘网2张共60余米,简易筏6只,捕兽夹3个;累计救助白鹭、绿翅鸭、灰头麦鸡、红头潜鸭等鸟类9只。
在2020—2021年秋冬季候鸟保护期间,宣传小组走进学校、集市、村寨农家、田间地头,发放资料并口头宣传,讲解保护野生动植物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累计悬挂横幅100条,张贴标语100条,发放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材料15000份……正是在这些“守护行动”的累积中,我们看到了青华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美生态画卷。
如今,一个集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3个功能分区为一体的湿地公园已初具规模。市民不仅可以在公园内看到包括有景区导览、湿地知识、鸟类科普等内容的公园标识系统以及LED大屏幕滚动播放的湿地、鸟类等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融媒体直播等方式,实时了解掌握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情况。
“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理解并主动参与到守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队伍中来,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用手中的镜头记录青华海的生物多样性之美,讲述青华海的生态故事!
图片由保山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 提 供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