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高的山,也拦不住滚滚而去的怒江水、缚不住穿林而过的峡谷风、挡不住高山移民的幸福路。芒宽,高黎贡山与怒江媾和而生的宠儿,一个太阳与大地接吻的地方,几经春秋,从高黎贡山搬迁到芒宽乡集镇安置点的历代少数民族同胞们以勤劳为笔、江水为墨在这醉美芒宽的大地上描绘出了一幅幅扶贫搬迁奋斗画卷、美好生活。
芒宽万亩柑橘基地芒宽乡供图
家住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空广村的傈僳族小伙熊世云,一周前,就已经在手机上查询到了自己的录取情况,可当快递员将装有贵州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信封送到熊家时,父亲熊文才拆开信封的手,还是激动难掩地微微颤抖起来。这个朴实的傈僳人感叹道:“以前赶个乡街子,早上四五点钟就要动身,过江要靠溜索和几座老桥,寄封信一个多月都算快的。现在太方便了,手机一响,东西就送上门了,去乡里骑摩托十几分钟也就能到。”
家里出了名校大学生,熊世云的外婆也格外高兴。一大清早,天都没亮,老人就从十几里外赶着两头小黄羊徒步而来,给外孙家送羊做宴、以答谢亲朋。“祖祖辈辈头一个大学生,一定要热闹热闹!”作为第一代傈僳移民,外婆对过往仍然有很深的记忆,“过去打战,江边经常有炮弹炸,没人敢住。我们老祖辈只能躲在高黎贡,既要砍树搭窝棚,又要开荒种土地,医院、学校什么也没有,一家子都是文盲,生病只能挨着熬着。后来国家好了,政策也好,把我们从山上接下来,给我们修房子,种地不交税给补助、娃娃读书给补助,这次考上大学,村里还帮写助学补助申请。我对孙子讲,这下更要好好读书,有这么多人帮他,不能辜负这些好心人。”那两头小黄羊不仅饱含着外婆对外孙的期盼,更见证了老一辈傈僳移民一路走来,在新的土地上开辟新生活、哺育后代,送他们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奋斗历程。
同样收到录取通知书的白族姑娘杨书勤,出生于第二代搬迁移民的家庭。杨书勤家所在的芒宽乡吾来村,是一个零散搬迁户整合后的新村庄。吾来取我来之意,既来之则安之,吾心安处是吾乡。上世纪80年代,这些从各地挑选出来的开拓者,成为改革开放浪潮里的拓荒牛,杨书勤的爸爸就是其中一员,和很多人一样,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着新家园。“我们一早就摸排好了基本情况,哪些人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乡里就分批组织搞培训。年龄大的,就给他们搞搞卫生,聘他们当护林员。现在家家收入都有保障,苦出来的人家最重视教育,这几年好多孩子都成才了,读书一个比一个厉害。”对村里的改变,吾安村民乐组的支书杨国华深有体会。
芒宽集镇集中安置点
如今的高黎贡山,连绵浩瀚的林海早已恢复了万木吐翠的模样,千百种鸟儿的啼鸣在蜿蜒几百里的绿色长廊悠扬荡漾。而此时,芒宽第三代移民黎新小区的孩子也走进了新校园,十年后这里也一定会收到更多的录取通知书。看着欢笑嬉闹的孩子们,芒宽乡宣传委员杨燕脸上不禁露出了笑容,“我来这里工作七年了,这些年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乡里脱贫攻坚和移民搬迁两手抓,有工作、有住处、有书读,移民们就能安心在这里扎根生活。以前山区好多都是留守家庭,现在年轻一辈也有不少人愿意留在家门口务工。芒宽是个好地方,我现在也算是一个芒宽人啰。”
在这亘古的山河间,一纸薄薄的录取通知书将峡谷深处与外界的脉搏连接在一起。生逢盛世,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努力与祖国共频,也许这样的努力和进步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显得微乎其微,然而名牌大学的通知书正是这样一笔一划写出来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位退休老教师到国家图书馆去讲述保山故事时说:这里的故事就是一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故事。矗立在怒江之上两百多年的古桥双虹,早已从昔日的交通要塞变成文物保护地,看着往来的游客,我仿佛又看到峡谷少数民族的父辈们穿过古桥的身影,一路沿着滇西旅游环线,步向了世界。
保山日报通讯员:郭炜杨永维
责任编辑:禹洪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