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务要闻 >> 正文
尖山的春天
发布日期:2020-03-24 10:43:03  浏览:  字体:   作者:  来源:保山日报网  打印正文

这是一个见证“穷山沟”脱贫出列的“高光时刻”!这是一场脱贫儿女欢聚一堂的“群英汇”!在这场30多年来首次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同心迎接小康到来的“大联欢”背后,隐藏着尖山人挣脱贫困泥潭、开启美好新生活的幸福密码……

迎新春联欢会现场

尖山人的“开门红”

3月8日,47岁的蒋建宝带领近30名尖山村民再次坐上了开往深圳、东莞复工复产的班车。

“今年返乡,对于我们众多外出务工的尖山人来说,有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蒋建宝说的那一天,是2020年春节前夕的1月14日。作为隆阳区辛街乡5个建档立卡深度贫困村之一的尖山村在那一天宣布顺利脱贫出列,也是在那一天,记者认识了蒋建宝。

无疑,那是一个让尖山人扬眉吐气的“高光时刻”。

“村民们积极性非常高,心气可足啦,一个月的时间里,6个小组就搞出了30多个节目来。你看,连70岁的赵老三也上台来讲他家的脱贫故事呢……”1月14日中午,在距离保山城近30公里的辛街乡尖山村新近落成的村委会大院里,一场欢庆尖山村脱贫出列的“尖山感党恩 自强奔小康”迎新春联欢会正在火热上演。在热闹非凡的联欢会现场,53岁的尖山村委会监督委主任赵连龙兴奋地和记者侃侃而谈。

自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保山市土地收储中心、隆阳区人大常委会、辛街乡政府等挂包帮扶单位的大力帮助支持和全村2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128人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19年底,尖山村已脱贫229户1090人 ,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末的3.57%降至2.0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0885元,顺利脱贫出列。

“这是新年伊始,我们尖山村迎来的一个开门红!尖山的历史从此将开启一个崭新的篇章!”说起这桩将永载尖山村史册的大事,尖山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沈正云激动地说。

当天,尖山村上空暖阳高照,蓝天如洗,春意融融。在长达5小时的联欢会上,光荣脱贫户、致富能手等各路脱贫英豪纷纷登台亮相,他们要将感恩的歌声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将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奋进故事讲给所有人听。

尖山人的“中国梦”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这首《大中国》由各地返乡过年的6个尖山家庭共同演出。

“我们尖山村在这5年的精准脱贫攻坚战中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出列任务,与尖山村这支遍布全国各地的打工队伍有直接联系。”赵连龙说。

据赵连龙介绍,从地处西南边陲的小小尖山村走出去的这支劳务大军通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已经在北京、天津、深圳、东莞、海南等全国多地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打工队伍,他们在打工地学习成长,每年的收入占到尖山村经济总收入的80%以上。

尖山村地处保山坝的东南方,因一座突兀耸立在坝子间的高山而得名。由于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地处夹皮沟里的老尖山村一直以来就是辛街乡远近闻名的“穷山沟”。作为村里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走出大山到外务工淘金的尖山人,赵连龙说,一个大活人,难道还要在这山憋死不成?

1983年,17岁的赵连龙凭着改变穷困的一腔热血走出尖山到德宏州的芒市、瑞丽干起了建筑,并因此成了尖山村笫一批富起来的人。2016年3月,经过选举赵连龙当上了监委会主任,成为一个公家人,为全体村民办事。

赵连龙的致富经历激励了更多的尖山人走出去。而这些后来者的足迹则走得更远。组织演唱《大中国》节目的领头人蒋建宝2006年在当地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中去到深圳打工。两年后,诚实精干的蒋建宝得到老板信任和重用,专门经营起劳务输出的业务,在劳务人员和用工方之间搭建起一座金色桥梁,让更多的农村青壮年在中国沿海的工厂里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实现脱贫致富改变人生的梦想。10多年来,经过蒋建宝推荐到外地务工的保山劳务人员已有3000多人。蒋建宝说,贫困户要脱贫,走出去是一大法宝。

蒋启军家在泽润小区的新房子

蒋启军今年33岁。2014年,蒋启军夫妇在蒋建宝的带领下,到东莞一家工厂打工,以生产手机机壳和路由器机顶盒等电器附件为主,仅一年时间,蒋启军家就实现脱贫。如今,蒋启军夫妇已各自在工厂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蒋启军当上了车间主任,妻子蒋承梅成了厂办的妇女主任,两人每月工资加起来就有1.3万元。

2016年,为解决老尖山村贫困户的危房难题,辛街乡党委政府分别在辛街集镇和现今新尖山进山处修建了梦想家园小区和泽润移民小区两个易地搬迁点,蒋启军家选择了就近的泽润移民小区。2018年腊月间,一家人喜迁新居。全家7口人住进了一栋189平方米的别墅里。按照国家惠民政策,蒋启军家7口人,每人可得到政府2万元的建房补助。按房屋价格算下来,蒋启军家只出了近10万元就住上了这样的好房子。

“我们真的感激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一心一意让我们脱了贫致了富,这样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我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蒋启军坐在自家宽敞的客厅里激动地说。

走访赵连泽户

尖山人的“家乡情”

如今在尖山村,像蒋启军家这样的生活模式已成为一种常态,青壮年大多在外地打工挣钱,中老年人则在家里按照村上的产业发展种植果树和经营桑园。这样内外兼修互为补充的发展方式让家庭成员找到了平衡点,各尽所能,共奔小康。

“每年回来我都能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你看,现在尖山的水、电、路、网、医疗、教育等公共基础建设全都得到了改善,山更青,水更绿了,主要是尖山人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从北京返乡的赵文坤在联欢会现场这样告诉记者。他说,看到家乡的好光景,也让长期在外的尖山人备感自豪。

在尖山村,43岁的赵文坤算得上一个能人。10多年前,因一次偶然机遇,他到北京从事建筑业。作为一名建筑工人,他曾参与了很多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最近的一次是参与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赵文坤说他很幸运。这些年来,随着国家关爱农民工政策的规范和落实,他从未遇到过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致富后的赵文坤不忘家乡,这几年他带出了30多个尖山贫困户在北京共同创业。他还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他希望尖山的大好风光日后成为乡村旅游的一个好去处。他说,不管你身在何方,总归还是家乡好,家乡亲!

尖山处处遇能人。在保山开超市起家的蒋宗新,致富后不忘家乡人。除积极参加家乡捐资助学外,他每年都会慰问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春节为老人们准备红包。他说,2020年要奔小康了,高兴。

面对尖山村目前还有9户38人未脱贫的问题,“我们都有办法。”沈正云这样对记者说。

乡村干部看望赵连桃一家

赵连桃家就是此次还未脱贫的9户人家之一。主要原因是赵连桃的儿子前两年因病去世,留下两个正在上小学的女儿和两个老人。

赵连桃告诉记者:“沈书记昨天和我讲了,让我参加蜜蜂养殖培训班,学习养蜂。另外,还让我种果树,我觉得可行!反正有党和政府帮忙,脱贫是迟早的事。”

据沈正云介绍,针对赵连桃等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村民,村委会已有对策。就在这个腊月间,村委会专门开设了蜜蜂养殖、乡村旅游、水果种植、黄牛养殖4个培训班,结合尖山村目前正在进行的多种产业发展,提升致富能力,互帮互助团结一致奔小康。

“我相信,尖山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沈正云说。

本报记者 周向东

责编: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