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务要闻 >> 正文
西邑:乘沪滇东风 走扶贫新路(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现保山新跨越)
发布日期:2019-12-19 11:06:09  浏览:  字体:   作者:  来源:保山日报网  打印正文

西邑乡位于隆阳区东南部,地处隆阳、施甸、昌宁三县区交界,国土面积256平方公里。2017年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西邑乡组织实施了标准化生猪养殖场、优质蚕桑基地建设两个发展项目,累计总投入沪滇项目资金1600万元,为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可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西邑乡乘沪滇东风探索出了一条“基础设施+产业壮大+经济发展”全方位一体化集中的扶贫新模式。

补短板 夯基础

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一直是制约西邑乡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此,改善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配套设施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

2018年,西邑乡依托沪滇协作项目,投入援助资金300万元,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在西邑乡窝角、乌马、集中等5个村(社区)实施贫困村功能提升项目,包含道路硬化、水利建设等,目前已完工并投入使用,惠及了3023户1206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60户1902人。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村(社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辐射带动周边生产发展。

扶贫抓持续,持续靠产业。西邑乡始终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变输血为造血”,把发展产业作为贫困户稳定脱贫的核心和拓宽农户增收致富渠道的发力点。争取到隆阳区沪滇扶贫协作项目资金500万元、财政涉农资金160万元,协作发展生猪养殖,建成12000头规范化育肥猪养殖场,惠及11个贫困村1006户3933人贫困人口。

同时,投入沪滇协作项目资金800万元,在西邑、乌马、吴山3个村建成2100亩优质蚕桑基地,按照10—20亩的家庭农场式单元,规模化发展蚕桑产业,每亩效益可达4500元。年终按照4∶1∶1∶4的比例分给合作社、村集体、土地入股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效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集体有收入。

“造血式”与“输血式”扶持结合,实现了“以短养长”,村集体经济有收益,同时解决了无劳动力农户和无土地资源的农户有稳定的收入,有劳动力农户可就地解决就业的问题。

创模式 拔穷根

在2018年沪滇扶贫协作项目的基础上,西邑乡创新蚕桑产业发展模式,按照“政府推动、群众自愿、产业提升、效益提高”的发展思路,持续打造以八鸭塘为核心,辐射带动全乡蚕桑产业同步发展的万亩蚕桑基地。2019年,新植桑园3200余亩,养蚕15000张以上,鲜茧产量45万公斤以上,蚕茧产值2000万元以上。

西邑乡引进云南林玉航宇有限公司,通过“公司+中心+基地+农户+合作社”的运作模式,研发出桑芽茶、蚕沙枕、桑葚干、桑葚酒、桑葚酵素、桑葚果酱等10余种桑系列产品,不断拓展桑果种植加工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了“一线种桑养蚕”“二线产品研发”“三线旅游文化”的一二三产融合模式,助力脱贫攻坚。目前,已带动272户979人贫困户种桑养蚕,户均增收达12775元,在实现致富的同时,也打响了特色乡村旅游文化品牌,为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筑牢根本、注入动力。 刘晓静 翟旭明

责任编辑: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