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务要闻 >> 正文
隆阳:碧水绘新卷 清流润民心
发布日期:2019-06-27 09:24:17  浏览:  字体:   作者:施媛媛 李洪才 张玉祥  来源:保山日报网  打印正文

清澈见底的河里抓鱼摸虾,涓涓细流汇入东河,承载着保山人乡愁的东河,是老一辈人对幼时良好生态环境的美好回忆。

河道遭到破坏、污水横流、河面垃圾漂浮,这是近几年来农业工业快速发展,河水遭到破坏令人心痛的真实场景。

雨污分流、河畅水清,条条河水畅通流,这是河长制实行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写照。

2017年,全市建立河长制工作责任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障有力的河湖渠塘管理机制。同时,实行区、乡、村三级河长制全面覆盖。河长制的实行,让保山坝区的人们重拾小时候河畅水清的场景。

示范引领推动生态发展

自北向南流经红庙社区地段的西大沟650米河道河水清澈,时而还可见鱼在水里游。居住在河两岸的居民再也不用为河水发臭、水流不畅而发愁。

西大沟作为一条灌溉河流,承载着沿途居民的无限期望。然而,没有环保意识、乱丢乱倒垃圾、雨污同流、无人治理让“爱护河道人人有责”的宣传变成了空口号。

2018年,在全市上下如火如荼开展河长制的同时,隆阳区永昌街道针对西大沟的情况,积极召开会议,层层发动干部群众,将西大沟治理纳入重要议程。在实行河长制的前提下,设立河道管理员、开展“河长清河”、推进“清四乱”行动,实行雨污分流、引进“智慧河长”24小时对河道进行监控、制定河道保护公约、加大宣传惩罚力度。一系列的河道治理措施,让西大沟得以旧貌换新颜,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露出久违的笑容,为西大沟的改变,更为大家思想意识转变带来的良好生态环境而欢欣鼓舞。

生态修复带动绿色发展

与西大沟一样,流入东河的红花河也曾被列入住建部黑臭水体名单,属于隆阳区重点整治的三条黑臭水体之一。城市黑臭水体不仅损害了城市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

2017年,红花河黑臭应急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开工。红花河采用原位处理工艺,在完成河道水底清淤后,利用生物浮岛技术,使红花河的水质得到有效改善。经过处理的水一部分排入东河,一部分自西向东经过氧化后循环利用。使用生态浮岛治理的水体不仅充分发挥了植物的景观生态效果,并且从源头上改变了水质,彻底改善了河道面貌。

河水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后期的日常保洁仍不能松懈。为此,街道招聘保洁员6名为红花河道专管员,对红花河进行全天保洁,形成常态化管理。同时,积极开展河道保护及环境保护宣传,向河边商户及居民发放《河道保护公约》,引导市民不乱排乱扔垃圾,爱护河道,进一步提高市民爱护河道的意识。

如今,走在红花河两岸,河道里水生植物随风飘动,两岸绿植郁郁葱葱。红花河的“新生”,是生态修复带动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为保山河长制的发展增添了无限动力。

环境提升促进和谐发展

人居环境与河道治理从来不是背道而驰的。他们相互依托为彼此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河图街道大官庙社区官屯自然村,一幅幅充满乡村文化内涵的文化墙吸引了众人的眼球。沿路而建的小盆景更以星星点点的方式点缀着乡村的美好生活。背靠东山,西邻东河,官屯村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

然而,过去一段时间,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乡村居住环境质量大幅下降。牲畜粪便、厨房用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公共水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经不起人们多番的折腾。居住环境遭到破坏,这里的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痛心。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只有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带动经济发展。从干部到群众,提升生态环境、推行河长制、改善乡村面貌成了官屯村的共识。为此,我们征集民意,以官屯为试点,开启村容村貌提升。”大官庙社区副书记李发刚介绍。

村容村貌的提升最为关键也最为急切的就是污水的排放处理问题。2018年,官屯村开始建设一个三亩的氧化池。一根根污水收集管错落有致地沿着村寨分布。各家各户将污水统一排放到污水收集管,再经管道统一集中到氧化池,污水在处理后回收用来养鱼,或者灌溉。污水变废为宝,对于这一做法村民们都伸手点赞。

仲夏傍晚,漫步在清澈见底的河流两岸,河水轻轻流淌的声音与阵阵微风吹拂之声,合奏了一曲仲夏夜之梦。河长制的实行是保山对践行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坚定回答,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永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