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的挑战,隆阳区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稳增长、调结构、增动力、惠民生”为抓手,着力推动区域经济逐渐步入合理区间。五年来,全区上下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实现了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突破万元大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隆阳区委政府进一步加大了“三农”工作和“促增收、惠民生”等政策的实施力度,把促进农村居民劳动力转移、农民市民化、就业创业安置作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和谐改善的优先目标,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有力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据住户抽样调查,2012年-2016年,隆阳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638元增加到10392元,2016年首次突破万元大关。五年间,农民收入绝对额增加4754元,累计增长84.3%,年均增长16.5%。
农民收入增长超越GDP增速。五年间,隆阳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5%,比同期GDP年均增速12.4%快4.1个百分点。分年度看,2012年—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为16.25%、17.59%、16.5%、12.6%、11.9%,同期GDP增速分别为14.2%、11.2%、13.0%、12.4%、11.4%,农民收入增速均快于GDP增长。 此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不断提高。2012年—2016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分别为35.7 %、37.4%、41.4%、42.5%、42.8%,呈现逐年提高趋势,五年间共提高了7.1个百分点。充分表明农村常住居民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
农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五年间,隆阳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从累计增速看,2016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长84.3%,比同期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6%的速度快21.7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5%,比同期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8%快3.7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改善。五年间,隆阳区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转移性净收入)“四大项”构成均呈现全面增长态势:
工资性收入是增收的主要动力。受旅游业、电子商务和物流仓储业发展的带动,用工需求较大的行业(如:住宿、餐饮和快递配送等)得到迅速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通过不断加大实施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和农村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示范建设,有效提高农民务工技能,增加了农民的外出务工收入。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2012年的1436元快速提高到2016年的3778元,增长163.1%,年均增长27.4%,比同期可支配收入增速快10.9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9.3%,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2年的25.5%上升到2016年的36.4%。
经营净收入是增收的重要来源。全区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宽大众创业渠道和领域,鼓励引导有意愿的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人员返乡创业。同时,受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由2012年的3149元提高到2016年的4233元,增长34.4%,年均增长7.7%,经营净收入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22.8%。
财产净收入是增收的有益补充。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增加及流转价格的提高,农村居民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增长明显。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上“余额宝”等各类理财产品迅速增多,农村居民有了更为便捷的理财渠道,利息收入不断增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由2012年的84元提高到2016年的134元,增长59.5%,年均增长12.4%,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1%。
转移净收入是增收的新亮点。全区着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针对落后地区,实施精准扶贫,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农村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等覆盖面不断扩大,补贴标准逐步提高,带动转移性收入有效增加,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由2012年的969元快速提高到2016年的2246元,增长131.8%,年均增长23.4%。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26.9%,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2年的17.1%上升到2016年的21.6%。在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四大项”构成中,人均转移净收入的增速仅次于工资性收入增速,已逐渐成为农村居民增收的新亮点。
收入翻番目标有望能够如期实现。“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隆阳区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为实现“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十三五”规划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与2010年相比,隆阳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4.1%,年均增长16.8%。据测算,要实现到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番,2017年—2020年,隆阳区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需要达到12%以上。从当前全区经济发展及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趋势判断,到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有望能够如期实现。
生活消费支出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隆阳区农村居民消费观念逐步改变,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明显提高,受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刺激政策出台和消费环境改善等因素刺激,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保持了稳定增长势头。2016年与2012年相比,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4794元增至8183元,增加3389元,增长70.7%,年均增长14.3%。
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促进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将继续为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空间和强大的动力。
农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一是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增长加快。2016年,隆阳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八大类支出中,属于发展和享受型消费的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人均支出分别达1180元和1316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82.9%和5.4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6.3%和59.2%;属于生存型消费的食品、衣着、居住人均支出分别为2379元、514元、1562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22.5%、116.9%、92.8%,年均增速分别为5.2%、21.4%、17.8%。食品消费更加多样化。人均蔬菜及菜制品、干鲜瓜果类、水产品、蛋类及蛋制品、奶和奶制品等消费量,分别比2012年增长48.6%、49.7%、27.4%、8.7%和5.25倍。二是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衣食住”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由2012年的62.3%下降到2016年的54.4%,下降了7.9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总额的百分比)由2012年的40.5%下降到2016年的29.1%,下降了11.4个百分点;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由2012年的29.1%上升到2016年的35.5%,提高了6.4个百分点。上述消费结构的变化,反映出隆阳区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进而向发展型、享受型等更高层次转变。
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隆阳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环境整治、异地搬迁、生态宜居”等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一是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住房安全性提高。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16年隆阳区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1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7.8平方米,增长27.6%;二是居住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基本生活安全和卫生更有保障。据调查统计,2016年末全区所属村(社区)委员会通电、通公路、通电话已实现全覆盖,通自来水的村达97.8%;电视广播覆盖率达99.18%;有90%以上的村通宽带互联网;有70%以上的村进行垃圾集中处理。
耐用消费品换代升级。五年间,隆阳区农村居民家电,诸如: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居民交通、通信类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智能家电、电子产品逐渐成为消费新宠。据抽样调查,与2012年相比,2016年每百户农村居民电冰箱拥有量增加30台,增长73.2%,年均增长14.7%;洗衣机拥有量增加29台,增长56.9%,年均增长11.9%;彩电拥有量增加10台,增长10.4%,年均增长2.5%,并且已进入提质换代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开始选择功能更强、智能化程度更高、更加美观的液晶电视。与此同时,微波炉、热水器、家用汽车、电脑等耐用消费品逐步走进农村居民家庭。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已在农村居民中普及并逐渐取代固定电话。据抽样调查,2016年每百户农村居民移动电话拥有量为293部,比2012年增长33.8%。信息化服务消费给农村居民带来了方便、实惠与快捷,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网上消费,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和服务支出已逐渐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