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瓦房:党建引领促振兴 小车间托起大民生
- 索引号
- 01525773-0/20250425-00003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瓦房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5-04-25
就业稳,则民生安;增收实,则乡村兴。2024年以来,云南省全面推行“党建引领办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行动,以盘活闲置资产、精准招商为抓手,推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瓦房乡积极响应省、市、区工作部署,立足“外出务工返乡回流人员就业难”“留守群众增收渠道窄”等现实问题,探索“党建+产业+就业”融合路径,4月17日“瓦房乡就近就业示范基地”挂牌成立,通过盘活资源、招引企业、优化服务,将“车间建到村口、岗位送到门口”,实现了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产业“小切口撬动大发展”、乡村“闲置资产焕发新生机”的多赢局面。
红色引擎驱动,产业发展锚定振兴路径
瓦房乡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务工车间”建设的核心动力,构建“党委统筹、支部牵头、党员示范”三级联动机制。高位统筹。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家门口务工车间”工作专班,制定“挂包到人、一人一策”帮扶方案,对全乡83名返乡回流人员建立动态监测台账,落实干部包保责任。支部领航。村党组织深入摸排闲置资产和群众就业需求,精准对接企业入驻。徐掌村党支部将原扶贫车间租赁给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带动46名群众就业,实现农户增收40万元。党员示范。鼓励党员带头创业、参与车间管理,水源村党总支主动对接云南云参茶业开发有限公司,将苍林活动室闲置场地改造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房,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带动周边100户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成为群众增收的“领头雁”。
激活闲置资源,靶向招商扩容就业岗位
瓦房乡以“闲置资产变增收资源”为目标,全面梳理脱贫攻坚以来形成的校舍、厂房等闲置资产,通过“精准招商、分类盘活”激活发展潜力。资产盘活多元化。将5所闲置校舍改造为生产车间或宿舍,梅兰山小学出租给光伏项目方,年收益将超万元;水源村绿坪活动室转型为云参茶业加工厂房,带动周边100户茶农增收。招商靶向精准化。聚焦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保山万众毛绒玩具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打造“家门口的就业圈”。该公司采用“总部+车间”模式,投资100万元在集镇搬迁点建设综合毛绒玩具加工车间,涵盖裁剪、缝纫、包装流程,预计带动不少于100人就业,年产值达500万元。产业融合特色化。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发展茶叶精加工、毛绒玩具制造等特色产业。如云参茶业公司通过SC认证车间建设,合作社向茶农收购鲜叶并分包包装,形成“种、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农户与企业“双赢”。
优化服务生态,双向赋能惠企利民增收
瓦房乡坚持“服务跟着需求走”,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让企业安心落地、群众稳定增收。政策扶持增动力。落实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2024年发放创业贷款1239.05万元,惠及254户群众。技能培训提能力。集中开展毛绒玩具缝纫、茶叶加工等专项培训,输送“到岗即用”熟练工。贴心服务解难题。建立领导干部挂钩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用地协调、招工管理等“一站式”服务。群众纷纷感慨:“以前外出打工难顾家,现在家门口上班还能带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以“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为抓手,瓦房乡成功实现了从“外部输血”到“内生造血”的跨越式转变。面向未来,乡党委将继续紧扣党建引领“主引擎”,以“产业提档、服务提效、规模扩容”三向突破,推动务工车间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能,让群众在家门口拥抱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