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房党东:茶马古道上的传统村落

索引号
01525773-0/20240620-00003
发文机构
隆阳区瓦房乡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工作动态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24-06-20

在隆阳区瓦房彝族苗族乡有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党东村。党东村拥有保存完好且富于地域特色的缓坡土瓦房建筑群,村落整体格局与山田环境融为一体,2014年被命名为国家级传统村落。

党东村原名挡东村,因为党东松林大山挡住了清晨东升的太阳取名为“挡东”。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各种政策使这个山区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感谢党,村民群众大会一致决定将名字改为党东村,意喻着党的光辉像东升的太阳照亮了这里。

党东村历来都有注重教育的传统,在古代村子中央有一文昌宫,是清朝乾隆初年由车姓和杨姓两家共同出资出力修建而成,从清朝至民国时期都是本地私塾,如今在原址上新建了党东小学,当地上了年纪的人还习惯把党东小学称做文昌宫。清朝末期,本地乡贤杨贵禄通过县试考起了秀才,就在文昌宫传道授业解惑。大魁星君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古代党东村为了祈求大魁星君保佑后代世世代代出状元而修建了魁星阁。魁星阁坐落在党东村东部的栗柴坝中央,其遗址在今天党东村委会的南侧,建筑风格为传统的汉族阁楼式建筑,共有三层,里面供奉有两尊形态各异的文武魁夫子的塑像。可能跟党东人注重教育的传统有关,党东村人出了很多老师。

“水磨房”又称“水磨坊”,古老的水磨房,不仅是依水就势、巧借自然、融汇古今的独特的人文景观,而且也赋予了乡村以灵性和生命。党东水碓水磨房为木制结构,墙体采用小片石、鹅卵石、泥土、草芥纯人工打造,屋顶为小土坯。党东村人杨杰良是瓦房乡现存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水碓、水磨习俗传承人。

抗日战争时期,党东村、上寨村作为远征军20集团军一部指挥部,革命先辈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远征军在怒江东岸与日军对峙作战,至今在怒江东岸的瓦房乡干塘村还有不可移动文物抗日遗址“堵头梁子”。党东村自古以来就有红色基因传承,这里出了魏成顺、杨文进等革命烈士,他们的墓在今瓦房中心小学旁边,墓群纳入了隆阳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每年清明节瓦房小学都会组织学生到此扫墓。

党东村的瓦房中学退休教师杨文光自述,小时候听说了车蔚兰的故事后就想当兵但是没有录取,自学了二胡曲,最喜欢唱的曲目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拥军秧歌》。车蔚兰,字惯香,当地人习惯叫车老惯,党东村大水沟人,1880年11月出生,1959年8月去世,年轻时就读南京国民党军官学校,当过玉溪地区易门县县长、云南晋靖总参谋部军需官,退休后造福村里,在本村修建了“党东第一泉”“党东大桥”“党东石板路”等多处民心工程。党东传统村落中的“车家大院”就是其住所。

瓦房西坡古道是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西南丝绸之路永昌道的北路,也是最早的一条,因途经瓦房坝子而被后人称为瓦房道,道路继续往西行连通高黎贡山南斋公房、北斋公房古道,是去腾越州(今腾冲市)做生意的必经往来之地。该道从瓦房坝子往北走时,就从党东村的南部经过,多数商客马帮都会在党东村南的大黑龙洞旁歇脚休息或添水加料,从党东村走西坡古道东可到板桥,西可到芒宽,北可达瓦马,南面可到杨柳。在瓦房至今有茶发先马帮运输队、茶楼生马帮运输队、李树华马帮运输队、熊军查马帮运输队等多家马帮运输队。现在古道马帮有了新作用,荒山上需要修建光伏工程,山路崎岖,车辆无法通行,骡马拉运光伏板成了常见的场景。穿过保泸高速的老营隧道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党东村。随着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党东村更多的人走出大山、奔向城市,大量的外出就业和务工人员鼓起了腰包,生活越来越富裕,瓦房本地人都不无羡慕地称党东村为“百万村”。